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今周刊1164期】中美貿易戰惡鬥一年 川普到底是如何完勝習近平?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4/10第614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中美貿易戰惡鬥一年
川普到底是如何完勝習近平?
燒錢發展壹傳媒數位
連陽明山別墅都求售 房地產成黎智英救命丹?
 
   
封面故事
   
中美貿易戰惡鬥一年
川普到底是如何完勝習近平?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美東時間4月4日下午,白宮,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會面,這場會議,被認為是中美貿易戰走進尾聲的關鍵象徵,「就連最困難的部分,我們都已得到進展……。」川普說道。

一年前的4月4日,川普政府丟出了第一份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清單,中美貿易戰的炮火正式擊發,接續一整年,戰局變化主導了全球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風向。如今,正好就在一年後,狂總統終於擺出罕見的暖男身段,溫情預告這場戰火的休止將至。

然而,這是否代表中美兩大強權有望再度攜手向前?全球經貿也將重新回到過往秩序?

「您認為,這份協議能為兩國帶來什麼好處?」面對記者這個四平八穩的問題,本來,美國總統可以漂亮地順勢重申公平貿易對全球經濟的高尚價值,然而川普的回答卻似直覺反應:「這樣,中國才可以繼續和美國做生意。」

「想和美國做生意,就要按照我的規則走。」這應該是川普沒說出口的言下之意。過去一年,在中美雙方口水滿天飛的爭執互嗆之外,川普與團隊其實已悄悄完成一連串的規則布局,讓中國終於認清現實,自己已經陷入「恐被世界孤立」的危險困境。

川普與劉鶴會面的隔日,《紐約時報》記者柏凱斯(Keith Bradsher)寫出一篇報導:「無論中美將會簽下什麼協議,川普都贏得了重大勝利——企業集團已重新檢討過去對中國的高度倚賴。」文中舉例,包括GoPro、孩之寶與台灣的宏正自動科技等企業,均開始將產能移出中國。

美製「毒藥丸條款」逼各國就範
誰跟中國談貿易協議就翻臉

去年11月30日,G20高峰會。期間,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敲定「貿易戰停戰90日」,然而這個驚世訊息卻蒙蔽了另一項影響深遠事件的能見度。

峰會間,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正式簽署了《美墨加協定》(USMCA),待三方簽署國議會批准後,其將取代已有24年歷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它是一顆毒藥丸!」這個形容是代表美國參與《美墨加協定》談判的要角——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毒藥丸」指的則是《美墨加協定》第32章第10節的種種內容,簡稱「32.10條款」。去年底,羅斯接受《路透》專訪時,就是用如此陰險的字眼,形容自己團隊精心擬定的這項條款。

根據32.10條款,協議中的任何一成員國,若與「非市場經濟國家」達成貿易協議時,則其他成員國可以在6個月後退出。也就是,如果加拿大或墨西哥想和「非市場經濟國家」簽下貿易協定,依據32.10條款,美國就能和加拿大或墨西哥徹底翻臉。

那麼,誰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時間回到1999年,當時欲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因此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而且本該於2016年「自動升格」為市場經濟國家,惟在美、歐認為中國市場開放程度仍未達標,拒絕認可。

美國最後索性直接依據國內《關稅法》771條,在2017年10月26日發布「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認定報告」,直指中國並不滿足美方所設定的市場經濟地位國家須具備的要件。

換句話說,讓「毒藥丸條款」發作的催化劑是「非市場經濟國家」,「非市場經濟國家」就是中國,而中國是不是有朝一日能夠變身,話語權則在美國老大手上。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164 期 謝謝!)

燒錢發展壹傳媒數位
連陽明山別墅都求售 房地產成黎智英救命丹?
今周刊•撰文:梁任瑋

壹傳媒持續虧損,除了裁員縮編,創辦人黎智英持續處分台灣房地產,要全力押注發展數位媒體,背水一戰意味濃厚。

繼前年大幅縮編台灣《壹週刊》與《蘋果日報》人力後,壹傳媒今年持續在台灣賣樓拚現金;3月25日,壹電視大樓賣給中電開發的消息公告後,據了解,目前黎智英個人投資公司與壹傳媒旗下持有的不動產皆有處分計畫。

衝App 為全面收費制鋪路

根據《蘋果日報》對員工說明賣樓的說法是,「為了挹注更多資金來做轉型」;事實上,《蘋果日報》近期正積極推動數位「收費訂閱制」,預計從今年4月中開始,蘋果網路新聞必須要加入會員才能看到全文,這也是為往後全面展開收費制鋪路,終極目標是付費才能看到線上新聞全文。

因此,為了鼓勵讀者加入會員,《蘋果日報》已在手機App進行一陣子「動腦A」活動,近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9點,都在網路上進行答題送現金遊戲,就是要大力衝刺App下載量;但據了解,壹傳媒為此也已燒了不少資金。

台灣《蘋果日報》從2017年起出現虧損,母集團壹傳媒更連續幾年出現財務赤字。為了減少人事費用,17年,《蘋果日報》開始推動外包制度,鼓勵同事離職外出開公司,成為供應《蘋果日報》新聞的外包商。

當時國際、地產、副刊三個中心都有主管離職,成為前東家的外包商,但因出走比例不高,對減輕人事支出效果有限,所以去年壹傳媒又將台北內湖原《蘋果日報》A、B棟大樓以18億元賣給台壽保;而為了交屋給買方,今年4月1日起,《蘋果日報》員工已全部搬到對街的C棟,與《壹週刊》員工共同上班。

儘管已提前預告員工要搬家的訊息,但由於C棟原本多為行政單位、動畫、攝影棚設施,為了容納《蘋果日報》員工,很多空間根本還沒裝潢完成,加上倉卒搬家後變得狹小擁擠,也引發部分員工抱怨。

自從2002年來台發展媒體事業,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因應業務需求,在台北內湖區大量收購重劃區土地,包括自建五棟辦公大樓給《蘋果日報》、《壹週刊》、壹電視使用,並以個人投資公司名義大量收購內湖工業區土地,據聞全盛時期多達萬坪以上,堪稱是內湖「土地公」之一。

知情人士透露,「黎智英是典型的香港人投資房地產模式,只買豪宅和便宜工業地。」據了解,黎智英不只在2000年前後,就逢低以每坪十七萬元買進台北市內湖舊宗段廠辦,後來更陸續以每坪二、三十萬元價格吃下內湖行愛路周邊七、八千坪工業區土地;甚至他還進軍新北市土城捷運永寧站周邊的閒置工廠,目前正申請變更中;商仲業者表示,一旦順利完成,價值都是翻十倍計算。

在豪宅部分,除了陽明山菁山路別墅,他還砸上億元買大安區豪宅「頂高麗景」、「仁愛吾彊」,以及中山區「東騰千里」,再將這些豪宅出租賺租金,手法靈活;但目前有部分已委託房仲進行處分。

出脫房產 賣掉內湖三棟樓

隨著壹傳媒財務狀況不佳,從一一年開始,黎智英個人陸續出脫內湖土地,壹傳媒去年又賣掉《蘋果日報》大樓,壹電視大樓日前以14.5億元處分;壹傳媒在內湖共有5棟大樓,有3棟已處分,目前D棟也持續透過仲介找買家,高雄岡山印刷廠也賣掉了,例如壹電視大樓(E棟)就是由寬頻房訊創辦人游世一賣掉的。

「現在黎智英賣樓的策略是,只要價格符合期待就願意放手,」商仲業者透露,黎智英在台灣投資的房地產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以壹傳媒名義購買的,例如《蘋果日報》大樓;另一種則是用黎個人投資公司港商盛至、羚越公司持有的住宅,「他甚至連陽明山別墅都透過仲介在賣,在台房地產,可能只會留下帶有租約的豪宅。」

根據香港壹傳媒年報顯示,去年集團營收約14.96億港幣,較前年衰退16%,稅後淨損也達4.77億元港幣,虧損年增21%;台灣營收也僅有5.69億港幣,比2017年減少15%,累計近3年壹傳媒虧損已達11.95億港幣(約新台幣47億元),與《壹週刊》全盛時期每周20萬本銷量不可同日而語。

2002年大舉進軍台灣的壹傳媒,不僅完全顛覆台灣媒體生態,但沒想到18年過後,媒體事業也面臨紙本刊物的不景氣,而當年無心插柳的房地產投資,竟成為救命仙丹,證明房地產才是黎智英一生最好的朋友。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164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活動】退休後的新選擇

  【當期】燒錢發展壹傳媒數位 連陽明山別墅都求售 房地產成黎智英救命丹?

  【當期】房貸族注意!踩到這5大地雷就享受不到報稅優惠

  【當期】陸客大減、旅館住用率剩6成 房產大亨受不了喊賣

  【新書推薦】99%頂尖業務都在用的猜拳提問法

 
顛覆你的印象 烏鴉是天才?!
在電影或戲劇中,烏鴉總是被塑造成凶惡或預示著不祥,一提到烏鴉,很多人腦中先浮現嫌惡的感覺,但真的是這樣嗎?

職涯專家:到新的職場絕不能犯下這個錯誤!
暢銷管理書作者蘇西•威爾許接受CNBC訪談時表示,人們開始從事新的工作時往往會犯下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但這是可以避免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