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基改之王/除草劑的惡性循環,全球基改作物後超級雜草抗藥性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0/03 第110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基改之王/除草劑的惡性循環,全球基改作物後超級雜草抗藥性
我要準時下班!/沒有一份工作偉大到需要你貢獻整個人生
想想20世紀/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最好的方法是與他對話
吞下宇宙的男孩/兄弟情誼、神奇預言與不可思議的友情
死亡航跡/豪華巨輪露西塔尼亞號,扭轉一戰的致命十八分鐘
閱讀筆記 故事派/此生如派

新書鮮讀
基改之王/除草劑的惡性循環,全球基改作物後超級雜草抗藥性
文、圖節錄自光現出版
圖/光現出版提供
怎麼樣讓一支除草劑能夠賣遍全球,而且發大財?首先,必須要有願意辯護的科學家。其次,找到願意護航的政府單位與官員。最後,開發基改種子,有耐藥性的那種(嘿!這樣連種子都能賺)。

內容簡介:至於消費者的健康?等等--你覺得「他們」,真的在乎嗎?凱莉•吉拉姆在本書中,進一步揭發孟山都、甚至先正達,拜耳這些農化企業如何緊密控制主管機關,如何推銷對他們利潤有利的「科學」說詞,同時試圖隱藏產品可能造成傷害的證據。

作者介紹:凱莉•吉拉姆Carey Gillam ,是個堪薩斯女孩,她的心與家都在那裡。但是她的研究帶著她走遍整個美國的農村。從達科塔州到德克薩斯州,從加州到東南部,她花時間和種植農作物的農民、牧場主人、蔬菜種植者與果農在一起;她也受到高科技實驗室、溫室與一些美國最大的農業化學公司辦公室的歡迎;此外,她花了數不清的時間採訪了關鍵的美國主管機關公務人員、立法人員與科學家。站在幕後採訪報導多年下來,吉拉姆對於現代食物體系的風險與報酬,已經有了深入的見解,因此希望能把這些知識分享給關心自己吃進肚與餵飽家人的食物的人。

搶先試閱:〈從歷史可以看出,要證明一種特定的化學物質會導致癌症,是條非常漫長的路〉

在把科學釐清的期間,無數人的生活可能在數十年之間都將不知所措。但是,如果談到某種化學物質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證據就比較容易找到了。有時候,這些證據根本不可能錯過。

二○一一年我第一次見到所謂的超級雜草,為其莖幹所展現出的高大與力量,既印象深刻又有點受到驚嚇。我一直聽到農民抱怨雜草問題,但直到那個炎熱的八月下午,當一群堪薩斯州農民帶我去參觀他們的困擾時,才真正體會到嚴重性。這些可不是能夠輕易用手整株拔除,或很方便地使用除草劑就能解決的小麻煩。我看到的雜草幾乎比我還高。曾經使用幾次年年春或其他嘉磷產品就能清除乾淨的雜草,在二○一一年時,已出現許多對農藥不起反應的品種。它們抵抗著不斷增加的除草劑劑量繼續成長,進入農田、深深扎根,偷取玉米、棉花、大豆或農民栽種其他作物的營養和水分。

最嚴重的一種新興雜草叫長芒莧(Palmer amaranth),特別結實,每天可以長三英寸,並影響農民約三分之二的玉米和大豆產量。長芒莧是莧科植物,對許多除草劑產生了抗藥性,對農作物的生產形成嚴重的威脅。它能長到八英尺高,

莖稈硬到可以損壞農業機械;另一種迅速蔓延的雜草是粗果莧(water hemp,又譯為水麻莧),也同樣成為農民的禍害。粗果莧每天可長一英寸,長到十二英尺高。每株粗果莧能產生二十五萬顆以上的種子,它們可以在土壤中長達四年,然後開始生長,並破壞農民預期的收穫。雜草不只是一種煩惱,它們還會對農民和食物鏈更上端的人造成實質的經濟傷害。

全世界長期都在處理抗藥性問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增加已成為全球大眾健康關切的議題,它讓疾病和感染變得難以治療。幾十年來,數種不同的雜草都對其他除草劑產生了抗藥性,但在孟山都將基改耐嘉磷塞作物帶進市場後,抗嘉磷塞雜草的出現速度與強度,快得讓許多農民與其他農業人士都感到驚訝。

普渡大學研究雜草的農學家比爾•強森(Bill Johnson)說:「雖然學者們試著提出可能出現抗藥性雜草的擔憂,但孟山都卻告訴他們,不會發生這種事。當第一批抗藥案例爆發,孟山都還拚盡全力對抗此事。在整個診斷過程中,一直都有龐大的業界壓力在阻撓。」

在基改作物問世前,農民要仔細挑選與計算各種除草劑的使用時機,控制雜草的生長之餘,而不會傷害他們的作物。許多人還經常按季節與年份栽種不同種類的作物,以經過時間考驗的做法,輪流種植玉米與小麥、大豆、燕麥或其他作物,以保持土壤健康、自然減少害蟲和雜草生長。像玉米這種行栽作物,往往會為農民帶來更高的價格,但眾所周知很會消耗土壤中的營養素,而苜蓿和三葉草這種豆科植物,則會把氮肥儲藏在根部,並在收割後分解,幫助滋潤與恢復土壤的健康。它們還能幫助土壤吸收水分。像燕麥這樣的穀類作物,也有密集的根部系統,可以為土壤提供有機物質。向日葵、高粱、油菜、芥末籽和四季豆,是美國中西部核心地區喜歡用作輪植的幾種健康作物。歷代農夫視其為農業福音,種植作物越多樣化,整體問題就越少,包括雜草在內。但隨著美國小型家庭農場數量減少,逐漸演變為數量少但規模大的大型農場後,這種見解也逐漸消失。在一九三五年至二○一二年間,美國農場的數量從六百多萬家,下降到約二百萬家,農場總面積則維持穩定。

這樣的演變讓農民專心種植更少種類的作物,以獲得更大的利潤。三或四種不同的作物輪植成為明日黃花,在基改作物問世之前,農民就已經依賴多種化學物質來對抗雜草。像強森這樣的雜草專家,經常給農民開處方,並詳細說明該使用哪一種除草劑、用量多少,以及何時該在他們的田地裡施用各種化學物質,好處理不同類型的雜草。

但當農民得到神奇的耐嘉磷塞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後,原本約定俗成的謹慎耕種法很快就消失了。農民不需要多種除草劑,也不需要仔細計算使用時間。他們更不需要擔心輪作。農民可以年復一年種植少數幾種基改作物、直接噴灑嘉磷塞,然後輕鬆坐收預期的利潤。當然,他們還要因應大自然與商品市場的變動,但雜草不再是問題。當孟山都的嘉磷塞專利在二○○○年到期時,仿製藥開始問世,價格因此下跌,使農民更加依賴嘉磷塞。

這種做法無疑簡單又有效,但它也是將短期利潤置於長期環境永續性之前的做法。許多環境科學家警告,這是條危險的道路,而在基改耐嘉磷塞作物問世還不到十年,這些科學家就證明了自己的論點,農民則發現自己陷入了惡性循環。隨著農民使用更多嘉磷塞來殺死雜草,雜草就變得更具抗藥性,然後不斷循環。 ▶▶ 閱讀更多 凱莉•吉拉姆 《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

 
我要準時下班!/沒有一份工作偉大到需要你貢獻整個人生
文、圖節錄自采實文化
圖/采實文化提供
◆一本最適合在通勤時讀的小說◆沒有一份工作偉大到需要你貢獻整個人生

內容簡介:《我要準時下班!》大膽叩問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問題,明快節奏及色彩鮮活的人物設定,讓人代入感十足,讀來情緒衝擊一波接一波!不敢準時下班,是在害怕什麼呢?這麼努力,又是為了什麼?擁有自己的想法,有什麼不對嗎?明明每天都很忙碌,為什麼卻覺得空虛?這是一個讓人想重整自我的故事,讀後,每個早晨你將有力氣抬起腳步,繼續走下去!

作者介紹:朱野歸子 ,出生於東京。2009年,以《木天蓼潔子的貓魂》榮獲第四屆達文西文學賞大賞。2013年,作品《車站故事》大賣。2015年,作品《降入海中》被翻拍成連續劇。擅長活生生的人物設定及縝密生動的故事,是備受矚目的作家。

搶先試閱:〈全勤獎女人〉

東山結衣偷偷稱她是「全勤獎女人」。

她今天竟然沒走過來耶。就在結衣這麼想的時候,身後傳來腳步聲,讓她不由得嘀咕:「來了、來了」。

「來栖今天也請假,是吧?」

全勤獎女人,也就是三谷佳菜子站在結衣身旁。幹嘛現在走過來啊!結衣抬頭看著牆上的時鐘。

晚上六點,下班時間到了。

「妳有問他為什麼請假嗎?」

三谷的口氣明顯不悅。結衣明白要是敷衍回應,只會耽誤下班時間,只好無奈回道:「不知道耶……我沒問。」

五分鐘後能順利離開嗎?要是再不走就趕不上上海飯店的暢飲時間了。指的是六點半之前點餐,可享中杯啤酒半價的優惠。

「不、知、道他為什麼請假?」三谷湊近結衣。

個性一絲不苟的她和結衣同年,今年三十二歲。她從不請有薪假,也不許別人請有薪假;要是有人請假,她就會像這樣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不問清楚?妳不是負責帶他嗎?就這樣放任不管?」

來栖是今年春天才進來的新人,結束半年的研習課程後,從這個秋天開始擔任結衣的助理。

「我沒有放任不管啊!也有教他如何申請有薪假。」

「妳就是只會教這種事。新人跟人家請什麼有薪假啊!」

不管是不是新人,都有權利請有薪假,而且沒有義務告知理由,公司也不能逼問原因,勞動基準法就是這麼規定。

已經跟三谷說過好幾次了。這個人就是聽不進去。

「我還是新人時,才不敢隨便請假呢!畢竟新人什麼都不太懂,必須跟著前輩好好學習才行。」

「等他來上班時,妳再跟他說吧!我要走了。」

想喝啤酒的心情催促著結衣。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被寵壞了。」

無奈三谷擋住她的去路。

「有這麼缺人手嗎?就連人事部都得討好那些新人。說來說去,還不都是因為由東山小姐這種我行我素的人負責帶新人。」

什麼我行我素啊!結衣正想回嘴,三谷卻先發制人:

「對了。東山小姐週五休假,是吧?為什麼?」

「參加法會。」

「真的是去參加法會?不是像之前『想邊看從成田機場起飛的飛機,邊喝啤酒』嗎?」

「真的是去參加法會。還有,不是成田,是羽田。要是搭成田特快的話,我還沒到機場就醉囉!哈哈哈!」

三谷露出別想唬弄我的表情,說道:「不過就算真的是參加法會,妳不覺得自己有點休過頭嗎?」

又沒超過特休的天數,有何不可?想這麼反駁的結衣拚命忍住,關掉電腦。

「幹嘛關機?我還沒說完。真是的!人家種田先生可是忙得連睡覺都嫌浪費時間。」

種田是比結衣年長三歲的同事,也是同一個部門的副部長。他也是從不請有薪假,更不曾比結衣早下班。

為什麼我會跟這些人同一個部門?結衣邊嘆氣,邊將手機扔進包包。

「不管現在發生什麼事,妳都要下班,是吧?記得國中時,我們班上有個女生就是妳這種人。全班為了合唱比賽要排練,她卻說要和媽媽去聽演唱會,所以沒辦法來學校。我可是連一天假也沒請過,國中三年都是拿全勤獎,為了達成這目標……」

糟了,三谷一扯到全勤獎就會說個沒完。結衣趁隙從她身旁溜走。

「啊!逃走了。」

「不好意思,先走了。」

結衣趕在三谷追上來之前迅速打卡,順利脫困。

結衣小跑步衝向電梯。

這間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幫企業設計網頁、社群平台、APP等行銷活動,以及提供顧問服務;雖然公司簡介是這麼寫,但不管再怎麼說明,親朋好友還是聽不太懂,所以結衣都是說「幫其他公司設計網站」。

公司在業界頗富盛名,雖然多達三百名員工,但因為不需要大型設備,所以只租下辦公大樓的一層,不過這棟大樓也挺氣派就是了,走到大樓外頭起碼也要花上五分鐘。

結衣按下電梯鈕,焦急等待時,種田晃太郎從走廊盡頭的安全梯走出來。明明已經十月了,他卻穿著一件薄夾克,還維持著大學時代打棒球時的結實體型,給人運動風的感覺。

「要回去啦?」種田問。

「不行嗎?」

「妳還真的每天都準時下班呢!」

「種田先生偶爾也早點下班吧。」

結衣看著晃太郎手上裝著速食炒麵的塑膠袋。

「沒辦法。今年一直加班,休假都免費送給公司了。也沒怎麼運動。」

原來出去買晚餐的他為了維持肌力,爬十五層樓梯上樓啊!果然還是和以前一樣。結衣想。

「今年一直加班……現在已經十月底了。」

「託加班之福,之前的企劃案得到最優秀獎喔!」

結衣瞅著一臉想得到稱讚的晃太郎,雖然她一點都不想誇獎這種用加班換來的榮譽,但沒辦法。

「好厲害喔!真的很厲害,恭喜啦!」

「謝啦!能夠為公司貢獻業績是我的榮幸。」

晃太郎半開玩笑地行了個禮,「啊、對了,結衣。」想起什麼似的說。

結衣瞪了一眼晃太郎。明明提醒他好幾次,不要直接叫她的名字。

「反正又沒人聽到。」晃太郎悄聲嘆氣。

「就怕在別人面前不小心說溜嘴。」

「就算被發現也沒什麼關係吧。反正已經分手了。」

晃太郎和結衣於兩年前分手。兩人交往時,晃太郎待的是另一間公司,決定跳槽到現在這間公司是在分手前不久。本來想說兩人進的都是製作部,可能會很尷尬,但因為分屬不同團隊,所以幾乎沒什麼交集。

不過這是今年夏天之前的事。製作部重新改組後,從這週開始兩人待在同一組。晃太郎的職銜是副部長,結衣是他底下的網站總監。

「麻煩稱呼我東山小姐。」

結衣叮囑。畢竟她已經被三谷貼上工作不上心的標籤,要是兩人交往過的事曝光,勢必愈來愈難準時下班。 ▶▶ 閱讀更多 朱野歸子《我要準時下班!》

 
想想20世紀/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最好的方法是與他對話
文、圖節錄自左岸文化
圖/左岸文化提供
了解一個人的思想,最好的方法是與他對話。 本書是一個晚輩歷史學家向前輩歷史學家求教的過程,前者是2013年漢娜.鄂蘭獎得主提摩希.史奈德,後者是《戰後歐洲六十年》作者東尼.賈德。在賈德最後的人生一哩路上,史奈德為我們拾起了光彩耀目的思想珍珠。

內容簡介:這本書集歷史、傳記和倫理學論文三重性質於一身。最後,這本書也是對政治思想有其局限(但也具備重生的能力)乃至於知識分子在政治領域中道德失敗(但仍肩負起相當責任)的一番凝神注視。

作者介紹:東尼.賈德 Tony Judt, 1948~2010 ,生於倫敦,受教於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專攻歐洲史。曾於劍橋、牛津、伯克萊、紐約大學執教,1995年在紐約大學創設雷馬克研究所,專門研究歐洲事務。常為《紐約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紐約時報》撰文。著作《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並贏得外交關係協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以及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獎,2009年獲頒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終身成就特別獎。2008年被診斷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2010年病逝於紐約

提摩希.史奈德 Timothy Snyder, 1969- ,生於俄亥俄州,受教於美國布朗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歐史、東歐史以及大屠殺。曾於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現任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美國大屠殺紀念館良知委員會成員、維也納人文科學研究所常駐研究員。2012年獲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同年以《血色之地》獲萊比錫書展大獎,2013年又以《血色之地》獲漢娜.鄂蘭獎。另著有《黑土》、《暴政》等。

搶先試閱:〈東尼.賈德談一九六八年的學生運動〉

編按:東尼.賈德的祖父艾諾克.尤德是一名社會主義者,對俄羅斯帝國的第一個大型社會主義政黨「本特聯盟」(Bund)深表贊同。父親臼.賈德十八、九歲就加入馬克思主義陣營分裂出來的「大不列顛社會黨」,他送給東尼十三歲的生日禮物,是以撒.多伊徹三大本的《托洛茨基傳》。

到了一九六八年,堪稱是馬克思主義在歐洲政治中的最後一搏,我當時已經是就讀劍橋的大學生。不像我的一些朋友,我既沒有站到最前面,也沒有扮演任何領導的角色。在那些年裡,如果說有什麼讓我憤怒,也是有關於越戰,這在當時是一種很普遍但感受強烈的看法。六ま年代末那些大型的反越戰示威遊行我都參加了;記得特別清楚的是著名的格羅夫納廣場上的遊行和對美國大使館的作勢攻擊。我還親身參與了劍橋和倫敦的各式相關聚會與號召。但這畢竟是在英國,那些活動的意義也不過就是遠遠地叫罵幾句做做樣子罷了。

我在劍橋還參加了一回抗議丹尼斯.希利的示威遊行,希利是當年工黨執政時的國防部長,至少他們原則上是支持詹森總統繼續那場戰爭的。那天希利才剛在劍橋演講完,正沿著特蘭平頓大街驅車往南離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學生都跑在車旁,跳上跳下大聲吶喊;我有一個朋友彼得.凱爾納甚至還跳到車上,捶打車頂。當然那輛車還是給跑了,我們白白死守在特蘭平頓大街的另外一頭,直到學院的晚飯時間將至。所以我們就開始跑回到市中心。我發現跑在我旁邊的是一位被派來控制遊行秩序的警察。我們一邊小跑步,他還轉頭問我:「所以這趟遊行怎麼樣,先生?」而我,對他這樣的問話一點都不覺得奇怪或荒謬,轉頭回答他說:「我覺得進行得相當順利,你不覺得嗎?」然後我們就繼續往前跑。搞革命絕對不是這麼幹的。

一九六八年春天我如願以償到了巴黎,並且跟所有其他人一樣被那個狂飆的年代掃得東倒西歪。然而我腦中殘存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餘緒,使我出於本能地對當時法國流行的觀念,也就是學生是一個革命性階級、甚至成為僅有的革命性階級這個想法感到懷疑。所以,雖然那年的幾回雷諾車廠罷工和其他學生占領運動讓我印象深刻,但我絕對不會為了丹尼.科恩—班迪特和當時所謂的「路石底下,就是海灘」(Sous le pavé, la plage)這種想法而癡迷。

那年秋天,第一個讓我明白左派政治運作和只靠學生運動標舉左派價值有多大區別的,是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我一九六八年成為國王學院歷史學會的秘書,多年前艾瑞克也擔任過這個職務。霍布斯邦在許多重要的層面上都是典型忠誠的國王學院成員:三ま年代的時候他是這裡的學生,五ま年代中期他回校擔任研究員;在他生命中的某些領域,國王學院的意義不下於更為外界所知的共產黨淵源。他那年到國王學院來做過一回細緻的政治演說,含蓄地貶抑了當時搞革命的年輕人,並且把馬克思論及費爾巴哈時著名的第十一個論點倒反過來說:有時候關鍵所在真的不在於改變世界,而是要去了解世界。

我對他這番說法很有共鳴:對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始終是那位擅長分析的卡爾.馬克思,是那位政治評論家,而不是革命預言家。如果你問我,為了讓學生領略到馬克思的天分同時掌握他的核心意旨,在馬克思的文章當中我會推薦給學生哪一篇,我想應該是《霧月十八日》,其次跟這篇水準很接近的或許是《階級鬥爭》和《法蘭西內戰》。馬克思是一位天才雄辯的評論家,雖說他在更廣泛的理論思辨上或有缺失。因為這個緣故,我對六ま年代發生在「青年」馬克思的擁護者與「老年」馬克思的擁護者之間的爭論,也就是到底馬克思是著眼於異化的哲學家還是致力於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家,大致上無感。對我來說,馬克思始終是而且最主要是一位政治事件與社會現實的觀察者。 ▶▶ 閱讀更多 東尼.賈德, 提摩希.史奈德《想想20世紀》

 
吞下宇宙的男孩/兄弟情誼、神奇預言與不可思議的友情
文、圖節錄自大塊文化
圖/大塊文化提供
澳洲版《深夜小狗神祕習題》兄弟情誼、神奇預言與不可思議的友情

內容簡介:澳洲最大連鎖書店Dymocks 2018年度之書《吞下宇宙的男孩》深刻描寫澳洲中下階層無以為繼的生活困境,將殘酷的現實做了正向的轉化,帶點詩意,帶點幻想。埃利與奧古斯特的成長故事是苦中作樂的生命冒險,他們將經歷的各種創傷轉變成生命的養分,來保持對生命的熱愛。

作者介紹:川特.戴爾頓(Trent Dalton) ,澳洲人,知名記者、編劇。他四度贏得澳洲國家新聞獎的年度特別報導記者獎,也被2011年號角獎(Clarion Awards)提名為昆士蘭年度最佳記者,以及兩度獲得澳洲聯合國協會媒體和平獎的提名。

搶先試閱:〈瘦皮猴的擋風玻璃上有裂縫,看起來很像細長又沒手臂的火柴人圖案,正在向王公貴族鞠躬致意。〉

瘦皮猴擋風玻璃上的裂縫看起來很像瘦皮猴。他的雨刷掃出一抹彩虹般的泥土頑垢,掃到我乘客座這邊來。瘦皮猴說,有個好方法能讓我回想起自己人生的一些小細節,就是把我個人或平常清醒生活的瑣事,例如經常看見、嗅聞、碰觸的事物,把它們與一些時刻和景象連結起來。身體方面,臥室方面,廚房方面。這樣一來,我會有兩個來源提醒我想起所有特定的細節。

瘦皮猴就是用這種方法擊敗了「黑彼特」。瘦皮猴就是用這種方法挺過牢獄生涯。每一件事都有兩種意義,一種意義是為了「這裡」,這裡是他當下待著的地方:D區九號牢房,二號區,波吉路監獄;另一種意義是為了「那裡」,那裡是無邊無際、徹底開展的宇宙,在他的腦中與內心無限拓展。「這裡」什麼都沒有,只有四道暗上加暗的綠色混凝土牆壁,以及他那孤單且哪裡都去不了的身軀;由角鐵和鋼網構成的床鋪焊接在牆上;一支牙刷,一雙布面的監獄拖鞋。但是,由沉默獄警從牢房門板窄小開口送進來的一杯過期牛奶,帶領他前往「那裡」,前往一九三○年代的蕨林區,瘦削的年輕農場工人在布里斯本的郊區擠牛奶;他前臂的疤痕成為入口,通向少年時騎乘腳踏車的往事;他肩上的曬痕是個蟲洞,通往陽光海岸的沙灘。只消摩擦一下,他就不見了,成為D區九號牢房這裡的越獄犯。假裝自由,但未曾亡命天涯。要是能那樣一定很棒。就像人家把他扔進監牢之前一樣,擁有真正的自由,但永遠亡命天涯。

他以大拇指撫過指關節的高低起伏,這樣做會帶領他前去「那裡」,前往黃金海岸後方的起伏山丘,帶領他一路前往春溪瀑布,於是D區九號牢房冰冷的鋼鐵監獄床架會變成流水侵蝕的石灰岩,他赤腳所踩的監獄牢房冰冷混凝土地板也變成夏日的溫暖溪水,他的腳趾浸潤其間;而他會觸摸自己龜裂的嘴唇,回想起艾琳那麼柔軟又完美的嘴唇,想像著吻上那種嘴唇的觸感,想像著艾琳以令人窒息的親吻帶走他所有的罪惡和所有的痛苦,宛如春溪瀑布將他全然洗淨,以強勁的激流從他頭頂灌注而下,將他全然洗淨。

其實我比較擔心的是,瘦皮猴的監獄幻想即將變成我的幻想。艾琳斜倚在那塊潮溼多苔的翠綠色巨石上,金髮且赤裸,如同瑪麗蓮夢露一般嬉笑,頭向後仰,放蕩且強大,是所有男人的主宰,夢想的守護者;「那裡」的景象在「這裡」盤桓不去,讓偷帶進來隨時待命的小刀等待機會降臨的那一天。

「我有大人成熟的內心,」瘦皮猴總是這樣說。正因如此,他擊敗了「黑彼特」,波吉路監獄的地下隔離牢房。在昆士蘭的熱浪期間,那些人把他扔進那個老舊的狹小空間足足十四天。他們丟了半條土司給他吃,就這樣撐過兩星期。那些人給他四杯水,也許五杯吧。

瘦皮猴說,他的波吉路獄友一旦進入「黑彼特」,有一半的人只能撐一星期就死了。因為監獄中有一半的罪犯,以及在世界上所有主要城市,充滿了內心住著小孩的大人。不過呢,成熟的內心可以讓大人無往不利。

他在「黑彼特」睡的床墊是一張又刺又癢的椰子纖維床墊,約莫門墊大小,或者像瘦皮猴細長的小腿那麼長。每一天,瘦皮猴說,他側躺在椰子床墊上,把他很長的小腿縮到胸口,閉上雙眼,打開艾琳的臥房門,溜進艾琳的白色床單底下,用自己的身體輕輕摟住她的身體,伸出右手臂摟著艾琳宛如瓷器般的赤裸腹部,就這樣在那裡待了十四天。「像一隻熊,蜷縮身子冬眠,」他說。「在下面那個人間煉獄待得那麼舒適,我壓根兒沒有想要爬回來。」

瘦皮猴說,我的小孩身體裡面擁有大人的內心。我只有十二歲,不過瘦皮猴認為我可以聽這些很猛的故事。瘦皮猴認為我該聽聽所有監獄的故事,包括強暴男人、男人從打結的床單跌斷脖子;還有吞下銳利的金屬片,目的是割破自己的內臟,這樣保證能在陽光普照的皇家布里斯本醫院度過整整一週的假期。我覺得他有時候講了太多細節,例如鮮血從遭到強暴的屁眼噴出來之類。「小子,光明與黑暗,」瘦皮猴說。「有光亮的地方就有陰影。」他說我需要多聽一點疾病和死亡的內幕消息,才能理解關於艾琳那些記憶所帶來的衝擊。瘦皮猴說,我可以聽那些很猛的故事,因為我的身體年齡完全趕不上我的靈魂年齡,而他自己的靈魂已經漸漸萎縮,差不多介於七十幾歲和失智之間了。幾個月前,就坐在這一輛車子裡,瘦皮猴說他很樂意跟我同住一間牢房,因為我很善於聆聽,而且牢牢記住自己聽到的事物。他賦予我這麼崇高的室友榮耀,一顆淚珠從我的臉頰悄悄滑落。

「眼淚在裡面不太行得通喔,」他說。

我不知道他指的是監獄裡面,還是一個人的身體裡面。我之所以哭,一半是出於自豪,一半則出於羞愧,因為我不配—如果「配得上」指的是一個傢伙曾經入獄的話。

「抱歉,」我為眼淚致歉。他聳聳肩。

「要哭的地方還多著呢,」他說。

你的結局是一隻死掉的藍鷯鶯。你的結局是一隻死掉的藍鷯鶯。 ▶▶ 閱讀更多 川特.戴爾頓 《吞下宇宙的男孩》

 
死亡航跡/豪華巨輪露西塔尼亞號,扭轉一戰的致命十八分鐘
文、圖節錄自漫遊者文化
圖/漫遊者文化提供
將歷史化為暢銷書的敘事大師──拉森,以好萊塢鉅片的敘事手法,重現史上最大船難人性的傲慢、霧海變化、嚴守的情報、英國政府的密謀,造就一連串的偶然巧合與錯誤估算,1198個無辜的靈魂,淒慘地葬身愛爾蘭外海

內容簡介:拉森以優雅而懸疑的手法,傳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悲劇性的事《死亡航跡》充滿魅力和懸念,描述了一系列令人回味的人物,從著名的波士頓書商小查爾斯・勞里亞特,到美國第一位女建築師希奧黛特・波普、美國總統威爾遜、露西塔尼亞號的船長透納、德國U型潛艇指揮官史威格……更捕捉了人們避談的陰謀、災難中強大的情緒與貼近深入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傳述了此事背後長久被蒙蔽的歷史事實。

作者介紹: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 ,美國自由撰稿作家,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他以獨特觀點挖掘出多段史實,並以翔實的細節、生動的描述,寫下多本充滿敘事張力的佳作。著有《艾瑟克暴風雨》(Issac's Storm)、《白城魔鬼》《無線電擒凶計》《野獸花園》《死亡航跡》等多部非小說類作品,皆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他也為多個全國性雜誌撰文,曾是《華爾街日報》與《時代》雜誌的編制內撰文者。作品散見紐約客、大西洋月刊、HARPER's等雜誌,並開課教授紀實寫作,目前他與妻子、三個女兒住在西雅圖,有輛名叫Mrs. Peel的英國老跑車。

搶先試閱:〈在透納的領導下,露西塔尼亞號打破了所有速度的紀錄,令德國感到不快。〉在一九ま九年從利物浦到紐約的一次航行中,這艘船用四天十一小時又四十二分鐘的時間完成了從愛爾蘭畏岩島(Daunt Rock)到紐約的安布洛斯海峽(Ambrose Channel)的航程,平均速度二五・八五節。這種速度在當時仍被視為天方夜譚。當船通過南塔克特燈塔船(Nantucket lightship) 時,測得的航速為二十六節。

透納把這個速度歸功於七月份剛裝設的新推進器以及他的輪機員和火夫的高超技術。他告訴一名記者,如果不是天候不佳、航程一開始迎面的海潮、以及航程末尾的側面強風,他的船還可以跑得更快。記者也提到透納因為日曬而「一身古銅色」。

到了一九一五年五月,透納已經是冠達公司經驗最老道的船長,兼任這條航線的船隊隊長。他曾經面對過各式各樣船上的危機,包括機械故障、失火、火爐破裂、公海救援、以及各種極端惡劣天氣。人們形容他無所畏懼。一名露西塔尼亞號上的水手湯瑪斯・馬洪尼(Thomas Mahoney)稱呼他是「我效命過最勇敢的船長之一。」

透納也經歷過可能是露西塔尼亞號最令人驚懼的威脅,在一九一ま年一月往紐約的航程,他遭遇到了他半個世紀海上經驗從未遇到的現象。

在離開利物浦之後不久,船隻遇到猛烈的陣風,強力的逆風與大浪讓透納不得不把船速降到十四節。天氣本身還不算是特別的挑戰。他見識過更惡劣的天候,而且船隻本身應付各種海象也是游刃有餘。因此,在一月十日星期一的傍晚,在船駛離了愛爾蘭海岸之後,透納走到下一層甲板到自己的房間用餐。他把船交給他的大副來接手。

「那海浪,」透納說:「來得真是意外。」

那不是普通的浪,而是一種「累積式」的浪,後來的人們稱之為「瘋狗浪」(rogue),是由海浪彼此堆疊所形成一個巨大的水潮。

露西塔尼亞號剛爬上一個較小的浪頭隨後落入了它背後的浪底,前方的海水升起有如一座高牆,擋住了舵手海平面的視野。船隻衝入了浪裡。海水淹過了距海平面有八十英呎高的操舵室上方。

海浪有如大鎚子猛擊船橋正面,造成鋼板內凹。木製的遮板碎裂。一截斷裂的柚木如魚叉般刺入實木櫃子達兩英吋。海水淹沒了船橋和操舵室,沖倒了舵手也讓船舵失控。船隻開始「鬆脫」以致於船頭無法再垂直正對來襲的海浪,這是在惡劣天候時很危險的狀況。船橋與上方桅桿的燈因短路而熄滅。高階船員和舵手在一度漲到腰部的水中勉力站穩腳步。他們重新掌控船舵、修正船的方向。海浪的衝擊力量破壞了門,讓內部的隔艙凹陷,還沖壞了兩艘救生筏。純屬僥倖,沒有人受到重傷。

透納立即衝到船橋查看淹水和混亂的情況,不過在確認船隻已經承受住瘋狗浪的襲擊沒有造成重大損害,也沒有旅客受傷之後,他只是輕描淡寫地把它加入他海上經驗長串事蹟裡。

霧是少數讓他擔心的事。它的出現無法預期,而且一旦駛入霧中,就無從得知你和另一艘船的距離到底是三十哩還是三十碼。冠達船運的手冊「公司服務須遵守事項」要求船長在遭遇海中迷霧時必須加派瞭望哨、減低速度、並開啟船上的霧笛。其他的就只能靠運氣和小心的航行。船長必須隨時儘可能精確的知道自己的位置,因為霧升起的速度可能非常快。前一刻還是天空晴朗,下一可能就迷霧籠罩。前一年同樣在五月份發生的駭人事件更明白展示了霧的危險性,一艘加拿大太平洋船運公司的愛爾蘭女皇號(Empress of Ireland),在聖羅倫斯河 起霧的河岸邊,被運煤的貨船撞上。女皇號在十四分鐘內沈沒,奪走了一ま一二人的生命。

透納了解精準航行的重要性,也被認為是箇中的高手,他極端小心注意,尤其是在接近港口的狹窄水域。 ▶▶ 閱讀更多 艾瑞克•拉森 《死亡航跡:豪華巨輪露西塔尼亞號,扭轉一戰的致命十八分鐘》

 
閱讀筆記
故事派/此生如派
夏樹聯合報
《故事派》書影。(圖/馬可孛羅提供)
推薦書:李啟源《故事派》(馬可孛羅出版)

關於「派」,口味眾多,花樣百出,最深也最早的印象,是那些年綜藝節目裡,不斷有的梗:舞台上一群人說著演著,就會莫名跑出一盤派,然後某個瞬間,那盤派,會被砸到某個臉上,奶油、餡料、餅皮,鋪好鋪滿,臉一般大小,三秒滑落,一張無辜無奈的小丑臉,就派上用場,製造出許多嬉鬧怒罵的笑料。

可惜了一盤好派。

整人節目的梗了無新意,「派」,永遠是砸過來最不傷人也最讓人傷心的一種道具。砸派如卓別林,笑到流淚時最逼視,人生一直來一直來,不管你要不要,喜不喜歡,許多許多東西,像綜藝派,不知何時,迎面就會砸來。

砸過來的,也許是記憶、情感、夢想、責任,也許人情世故、慾望誘惑、錢財名祿,或輕或重,或甜或苦,可能也就是了,如李啟源筆下,冷熱虛實,一層又一層烘烤出來的「故事」派。

作為一個新詩劇本小說散文多元成家,得獎無數,創作型態風格觸及各類的「鬼才」導演,李啟源說起故事,搖起筆桿,獨具特寫、運鏡、換景、剪接的「開麥拉眼」。《故事派》,雖然只收錄十一個長短不一的作品,卻用了現實、夢境、遺忘、荒誕、曖昧、晦澀、錯亂等諸多不同的餡料,在「迷離和清澈之間躊躇的同時」,等待「天啟」。那正是電影人春光乍現的一刻。每個角色,三言兩語就有了個性鮮明的內心戲;每個場景,都藏著一個開關,自動切換日常與幻象,甜蜜與逃避;每個故事,往往在最不經意處的牆角,開出美麗動人的小花。

有點痛,也有點哀傷。

被連喝一碗豆花都分加糖加鹽兩派,故事派烘烤了,反倒容許各取所需的概念砸到。被自序裡小男孩看牙後,抉擇著要拿零用錢去買冰淇淋換五分鐘甜蜜,還是買本少年文庫來逃避生活的早慧砸到。被〈解嚴時代的愛情〉、〈牆眼〉、〈饗宴〉、〈築巢季節〉這幾篇好到像實驗電影的得獎力作砸到。被〈山茶花〉的美好問句:「那個綁馬尾女孩有什麼故事呢?」砸到。被要把長出「黃尾巴」的父親泡成藥酒的類鄉野傳奇砸到。被女伶葩葩卑微潛伏在都市底層,卻生猛如走鋼索女郎的夢遊囈語砸到。被〈獨白〉裡愛你入骨的如歌行板砸到。被香山車站的老站長,騎單車為女兒到處去買「豌豆」的晚春物語砸到。

本書一翻開,有照片,大小遠近,人物景色,沒多加說明,卻暗合了李啟源各取所需,一「派」自在的味道。想起德國導演文•溫德斯的攝影故事集《一次》。就這麼一次吧,此生如派,你值得的,被一盤好派砸到。 ▶▶ 閱讀更多 李�ㄦ翩m故事派》

 
叛逆少女在違反法律之前,還有多少選擇呢?
是甚麼樣的家庭與環境,讓少女必須被強迫長大,是甚麼樣的痛苦與經歷,讓少女選擇在身上留下印記;說著不符合年齡的話語、做著不符合年齡的事情,而她們究竟在違反法律之前,還有多少選擇呢?

日本最強製造業 富士山腳下的黃色巨人發那科
發那科靠著大量使用自家生產的機器人,被譽為日本最強製造業,但近來在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下,發那科的業績表現也遭到波及;為了解這家位於富士山腳下的神祕機器人王國,《財訊》飛到日本,獨家採訪創業第2代會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