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解剖台上的真相/相驗超過2萬具遺體的日本法醫鑑識檔案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8/13 第114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解剖台上的真相/相驗超過2萬具遺體的日本法醫鑑識檔案
精疲力竭的一天/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2
瑪瑪的最後擁抱/我們所不知道的動物心事
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11起刑事案例實錄,重思犯罪成因與改變的可能
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該怎麼扭轉乾坤,在不理性的世界裡進行理性談判?
閱讀筆記 通往世界的植物/諦聽植物橫跨時空的軌跡

新書鮮讀
解剖台上的真相/相驗超過2萬具遺體的日本法醫鑑識檔案
文、圖節錄自台灣東販
圖/台灣東販提供
解剖刀劃開的不只是屍體,也劃開了真相。 顛覆各項推測的真實死因,無論是他殺事件還是意外事故,真相皆曲折離奇!

內容簡介:在推理小說與連續劇情節中,法醫勘驗屍體、逐步釐清事件真相只在彈指之間。然而在現實世界裡,過程往往千迴百轉、錯綜複雜。有時費盡千辛萬苦才查明死因,從而想像得到家屬的內心該有多麼遺憾……聽40年來閱屍無數的法醫,娓娓道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衝擊真相!衷心期盼各位讀者看完本書後,能對法醫的工作以及法醫學這門學問產生興趣。

作者介紹:巽信二 ,1954年出生於大阪府。

  近畿大學醫學院法醫學教室主任教授。

  醫學博士(法醫.監察醫)。

  1980年於近畿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

  續留母校擔任講師、副教授,2007年起轉任現職。

  自1985年起擔任大阪府監察醫事務所監察醫,

  亦身兼大阪府大阪市受虐兒鑑定醫師。

  2010年獲頒法務大臣獎、大阪高等檢察廳檢察長獎。

  主要協助大阪府警偵查辦案,為許多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搶先試閱:〈屍體所刻劃的紀錄。真相只有一個〉

面對遺體,傾聽其控訴

「醫師,遺體已經準備好了。」

助理前來喚人,我隨之前往解剖室。

近畿大學法醫學教室位於大學附設醫院旁的研究棟一隅。研究棟中最寬敞、明亮、乾淨的地方,就是解剖室。遺體運達後會直接送往解剖室,安置於解剖台上。

其實,被送來的遺體不見得都是「完好如初」的狀態。有的渾身是血,有的則有部分損傷;或許會遇到已腐敗的情況,也有可能已經化成白骨。在這些狀況下,只會先打開屍袋確認遺體全身的狀態。不管怎麼樣,若須解剖,送上解剖台的遺體必須是軀體打直的仰躺狀態。

這天要解剖的遺體據說是溺斃的,是一名年紀大約30多歲的魁梧男性。應該才剛過世不久,損傷部分甚少。

不過,只看了遺體一眼,便觸動我身為法醫的直覺反應。

有點奇怪……。我問助理:

「確定是這具遺體沒錯嗎?我接到的聯絡說是溺斃……」

警方在幾天前接獲下述通報:

「我朋友跟貓玩著玩著,不小心跌落池塘,我想要救他,可是他就這樣沉下去了。」

報案者為當時與死者一同出遊的男性,他向警方供述:

「我當時驚慌失措,還跑去找手電筒,完全亂了手腳。應該要早點報警的。」跌落池塘的男性在警方的搜索下,被發現沉溺於池底,打撈上來後宣告死亡。為何說這具遺體有點奇怪,是因為頸部以上,尤其是臉部完全紅通通。這是充血,也就是頸部被強力勒住時會出現的症狀。

可是陪同解剖的刑警卻堅稱:「是溺斃啦,畢竟是在水裡發現的啊!」

多說無益,反正解剖看看就知道,我決定開始作業。

「接下來還請多多指教!」我先跟陪同在場的警察相關人員打招呼。

「各位,在開始之前,我們先為死者祈福,請站在原地合掌默哀。」全體人員雙手合十。

「默哀!」靜默數秒。

「好!我們開始吧!」

我啪地一聲拍掌宣示。這是我為遺體動刀前振奮精神的例行儀式。

我成為法醫,已經是將近40年前的事了。從業後,至今執刀檢視超過6300具遺體。這項工作的今昔也已截然不同。

從前法醫必須親赴事件現場,如今則不需要。若現場留有遺體,會先請驗屍官勘驗。無論是病故還是自殺,甚至是殺人事件,最先檢視遺體的人是驗屍官。勘驗過後,若被判定為「具有疑點的死亡」,遺體便會被轉送至法醫處,透過解

剖找出死因。因此,我的任務往往從一通電話、一張傳真開始。警方所發出的傳真會列出各項資訊:接獲報案時刻、抵達現場時刻、是否曾送醫、遺體的直腸溫度為……。

在遺體送達之前,我會先將這些資料看過一遍,掌握遺體發現時的狀況。在這過程當中,有時也會產生疑惑。關於此案件,事前我所收到的傳真記載的是「溺斃」,隨後接到的電話也是如此說明。可是,「溺斃」這點分明有異。一看便知頸部以上的部位明顯充血,檢視過死者的眼睛後,讓我更加確信這點。眼球何止是充血而已,甚至已完全反黑。溺死是不會這樣的,這是頸動脈被勒住時才會出現的典型症狀。

將遺體翻身檢視其背部狀態,發現腰部上方處有一道略顯彎曲的橫向紅條痕。這是壓痕。法醫能明確做出辨認,不過外行人應該看不出個所以然吧。似乎連驗屍官都沒有察覺。再接著檢視右肩,可確認到並排的條狀皮下出血。這也是一種壓痕。

種種跡象顯示,死者並非掉落池中溺斃,分明就是窒息身亡。

那麼,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呢?而這道略顯彎曲的壓痕,又是如何造成的?

思考半晌後,我突然靈光乍現,詢問了在場陪同相驗的刑警:

「案發現場有柵欄嗎?鐵製圓柱形的那種,高度大概1公尺左右。」

「醫師,您知道現場環境長怎樣喔?」

「不,我不知道。可以幫我確認一下嗎?」

他們立刻請位於現場附近的偵查員進行確認,果真如我所言。

「我沒說錯吧?死者是遭人殺害的。」

事情始末大致如下:當時被害人倚著環繞池塘設置的鐵欄杆站著,而凶手則從背後接近,伸出左臂勒住被害人頸部的同時,右手抓住其肩膀使勁將其身體往下壓。被害人在背部貼著欄杆的狀態下遭到勒頸而身軀後仰,此時所產生的欄杆壓痕被身體線條吸收,才會形成略顯彎曲的形狀。

凶手正是向警方報案的男性。男性供稱:「他老是把我當成跑腿呼來喚去,真的很不爽。當天也是被無理刁難了一番,還被罵白癡。」看著站在池塘旁毫無防備的被害人背影時,這名男性突然動了殺機,將被害人勒頸殺害後推入池中。若真照辦案刑警所言,以「溺斃」結案,或許真相不會水落石出,不但被害人死得冤枉,我也無法釋懷吧。

經手像這樣的案件,是我從事40年法醫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身為鑑識醫師的職責所在。

▶▶ 閱讀更多 巽 信二《解剖台上的真相:相驗超過2萬具遺體的日本法醫鑑識檔案》

 
精疲力竭的一天/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2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一名為憂鬱症所苦、想放棄生命的醫生,如何接住病患的生之渴求? 繼《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韓國知名醫師南宮仁再次提筆寫下震撼人心的急診室故事!

內容簡介: 死亡是任何人皆無法迴避的命運。作為急診室醫生,命運以更衝突的形式向南宮仁示現。對醫院外的人來說,夜晚是安睡的平凡時刻;但對急診室醫生來說,夜晚是驚險混亂的現場──那些他拚命搶救、一腳踏入亡者國度的人們,所求僅不過是再多活一天;立於死亡面前,生命如此宏大卻又如此卑微。他只能深吸一口氣,以專業盡力搶救眼前的每一位患者。

作者介紹:南宮仁 남궁인 ,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二日生於首爾。畢業於韓國高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高麗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安岩醫院、九老醫院、安山醫院等急診醫學科當實習醫生。現任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木洞醫院急診醫學科。學生時代就對寫作有興趣,曾患有憂鬱症,靠著寫文章來克服。從二○一三年開始將急診室患者的事例與醫療團隊的醫治過程等寫成文章,透過網路發表受到廣大的迴響。曾獲「韓美隨筆文化獎」大獎、「保寧隨筆文學賞」大賞等。

搶先試閱:〈後記──莫忘鄭宇哲〉

他是一名外科醫生。進入醫學院之後,總熬夜準備那大大小小數不清的考試,就這樣度過學生時期。他在圖書館裡度過那些辛苦的歲月,通過了國家考試,取得印著一串數字的醫生執照。他所感受到的喜悅,我懂。接著,他成了大學附屬醫院的實習醫生。

實習醫生的生活大略等同醫院裡的生活,一週只能離開醫院一次,剩下的時間就照著既定行程執行工作任務,等待著可能隨時來臨的呼叫。三餐在醫院解決,也睡在醫院,永遠睡眠不足,身體總是疲倦萬分。在四週內完成十三個科別的實習生活後,他在自己申請的科別裡,開始了住院醫生的生活。

他選擇了四年的外科實習。身為外科醫生的他,每天都活力充沛,但外科醫生的生活,每個月、每一年都相當單調,只不過是分成稍微累一點的日子、和非常累的日子不停重複。一旦結束了當天的手術,就要去病房探視病人,然後累得昏睡到不醒人事。如果有緊急手術,或病人的狀態不佳時,就連睡一覺的時間都沒有。每次手術都會花上相當漫長的時間,有時患者也可能死去。外科的行程從凌晨六點開始,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從那時候開始工作。他沒有一天可以安心睡覺,每天的工作時程又極為漫長,總習慣性忍住自己的倦意,只能偶爾喝點酒作為稍稍放鬆的娛樂,但就連這樣的消遣都只能在極少數不用值班的日子,在深夜裡短暫地出現。

一天雖然漫長,但一個月、一年卻如同飛箭般快速流逝。他之所以能一直堅持著這樣的生活,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更優秀的外科醫生。幾年後,他就能成為外科的專科醫生,為病人主刀做手術,算是那些辛苦日子的些微補償。就這樣,所有的外科醫生將自己的人生全都貢獻給了醫院。帶著前一天的疲勞,硬是撐起滿是倦意的身體,當所有人還在酣睡時,喚醒自己那昏昏沉沉的大腦,外科醫生沒辦法回家過平凡的日常生活,而他也是這樣撐了下來。但他卻比任何人都還爽朗,只要接到急診室的呼叫,即使疲憊,也不忘給予微笑。

「患者在哪裡?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啊?」

「這個必須要外科醫生來解決才行,這位患者由我們來負責。」

他一直都是一位值得信賴的醫生,擁有他特有的溫和敦厚與善良,總親切對待所有患者和醫護人員。

然而,就在艱苦的實習快要接近尾聲時,一股無法置信的疲憊襲湧而來。他很難區分這到底是身為外科醫生所經歷的疲倦,還是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整天都感到噁心反胃,就算一天只能吃進一餐,他也只認為大概是昨天那場過分漫長的手術,或者慢性疲勞所致的吧。眼前事情堆積如山,對還在修練的醫生來說,連要擠出一天休息都是超乎常理的事。結果他就拖著疲憊的身軀,又撐過了一年的實習。為了準備專科醫生考試,而有機會可以休假三個月的他,這才有時間好好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他馬上回到實習的醫院接受內視鏡檢查,並親自確認了檢查結果,是進行性胃癌。那張內視鏡照片,比起自己這幾年來所見過任何患者的照片都要來得清晰明確,彷彿就像刊登在教科書裡的圖例。那年,他三十二歲。

躺在他奉獻出人生的手術台上,外科醫生們聽見後輩外科醫生得了胃癌的消息,安排了最強的手術陣容,由他的老師,同時也是幾年來一起同甘共苦的指導教授主刀這場手術。當做好了一切的準備,他們切開他麻醉後的肚子,並立刻發出深深的絕望嘆息,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整個腹腔了。

如果癌細胞擴散到整個腹腔,並且到肉眼就能看清的程度,此時外科醫生就不會繼續進行手術,而會把肚子縫合起來。並不是因為不能動手術,而是一旦嚴重到這種程度,已是癌症末期,即使手術切除癌細胞,也不會提高患者在醫學上的生存機率,這種手術又名「Open&Close」(剖腹後發現腹腔擴散後關起),簡稱O&C手術。當外科醫生下了必須再度縫合肚子這個決定的瞬間,代表他意識到自己對這位患者,已經沒辦法提供任何外科角度上的幫助了。於是,這場手術雖以最短的時間簡單地結束了,卻同時令人感到絕望。

做了一輩子開腹手術的外科教授,在看到不久前仍和自己甘苦與共的學生,那絕望的腹腔之後,實在沒辦法就這樣轉身而去。血液直衝腦門的他,決定宣布進行大手術。他將肚子切開約三十多公分,把整個胃都切除,連接癌細胞尚未轉移的小腸和食道,就連大腸腸繫膜也在複雜的過程中被切除了。結束切除的過程後,他就伸手進入腹腔,開始逐一翻找癌細胞已轉移的淋巴結。這是一項極度困難又漫長的工作,手術台上已經堆積了一百多個腫脹的淋巴結了。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直到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淋巴結的地步,他才清洗腹腔,並在腹腔裡裝滿了抗癌劑後才進行縫合。這是一場至少花了十小時的大手術,與其說是手術,倒不如說像是賭上生命,使出渾身解數的舉動還更為恰當吧。

手術過後的檢查顯示,教授那天所碰到的所有一切都是癌症帶來的可怕結果。原本是一名前途光明的外科醫生,也是健壯的平凡普通男性;在那天以後,則正式成為動過一場大手術的癌症末期患者。剛結束實習的他的坎坷故事,以及為了自己的學生、只能繼續進行那毫無希望手術的教授,當下那急迫的氛圍,成了醫院裡火熱傳播的話題。雖然不斷有人來探病,也受到不少鼓勵,但現在要靠他自己克服的事實在太多了。儘管手術很成功,但他的餘生仍絲毫沒有變化,只剩下六個月了。

在加護病房睜開雙眼的他,肚子上有一道超過三十公分長的疤痕。腹腔被打開至少十個小時,胃和大腸腸繫膜都被切除,藥性強烈的抗癌劑刺激了他的腹壁和裡面無數的傷口,肚子的肌肉只要一動,就會感受到極度的痛苦。但如果肚子不動的話,他就不能呼吸了,於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無時無刻地感受痛苦,無力地倒臥在床上而已。

醫院提供治療的方法,就是在他肚子接上一條管子,每隔幾天就換一次抗癌劑。他不停地喊著痛,止痛藥的劑量也不斷增加,結果短短的幾天內,小腸和食道連接的部位就因為無法承受而破裂發炎。已經沒辦法再動手術了,他只能靠抗生素和消炎藥繼續硬撐下去。不知不覺間,肺部積滿了水,由於動彈不得,屁股也開始長褥瘡。由於術後的疼痛,再加上各種併發症,他待了超過原本預期的兩週,在醫院裡住了一個月。儘管如此,症狀並沒有好轉,體重也掉了至少十公斤。

他還有一位必須承擔這一切的妻子。她是同一間醫院的護理師,兩人剛結婚不久,有個剛出生的兒子。同是醫護人員,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丈夫正處於什麼樣的情況,但她並沒有氣餒,而是和深愛的丈夫一起面對眼前的困境。雖然要克服丈夫一夜之間變成重症病患的精神衝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當下立即就要照護丈夫,而現實層面上,也仍有許多必須面對的事等著她去做。一個多月過去了,患者由於併發症而顯得憔悴,她也因為必須承擔一切而感到精疲力竭。這段期間裡,她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個胃癌患者的社團。社團裡有來自全國各地、正與胃癌搏鬥的患者們的治病日記,也有互相鼓勵的文章。從已經離世的患者的生平,到克服更嚴重疾病的病人的心路歷程,以及被診斷出癌症卻不願放棄希望的人們,都在那裡分享著自己的故事。社團裡分享了許許多多從他們眼前擦身而過、卻從不知道彼此內心世界的那些患者的故事。身為醫生,他與患者們開始進行了真正的交流,從那時開始,他才意識到自己患者身分的生活。彷彿令人不敢置信的夢境,他也開始克服併發症,在住院的第兩個月時,終於能出院了。

等待著他出院的是身為患者的人生。出院才兩週,他因為抗癌療程而不得不往返醫院。那時正是實習的同期朋友享受著久違的休假,通過專科醫生的考試、準備成為專科醫生的時候。他回想那段喘不過氣的忙碌人生、每天都與自己擦身而過的患者們、曾經治療患者的自己,以及成為氣宇軒昂的專科醫生、主刀手術的夢想。一瞬間,他的人生角色逆轉了,他變成自己所見過的患者中,病情最為嚴重的病人。比起任何人,他更清楚自己的病,這對他來說是極度絕望的一件事。由於抗癌療程的緣故,他甚至不敢再想起曾經夢想過的專科醫生考試。

不想給家人添麻煩,他帶著只剩下六個月、不知道何時走到生命盡頭的身體,把周遭的事情都整理好。為了讓疲倦的身心能舒服放鬆地休息,他住進了有著清新空氣的山中療養醫院。對一輩子都待在大學醫院的他來說,這地方就像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慢性疾病或癌症末期的患者,集聚於此並堅持著各自的人生。

▶▶ 閱讀更多 南宮仁《精疲力竭的一天: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 2》

 
瑪瑪的最後擁抱/我們所不知道的動物心事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
圖/馬可孛羅 提供
探知動物的情緒時,我們將會發現:他們要訴說的心事,遠比我們所知道的還更多!透過瑪瑪的最後擁抱,法蘭斯.德瓦爾讓我們打開心胸與視野,讓我們知道人類和動物在許多方面其實是共通的,人類不該看動物為機械式、唯利是圖的生物體,而是隨時與群體跟世界不斷互動、交互感受,讓人類對於所處的生命世界,有更多欣賞與尊重。

內容簡介:這一切,要從一隻黑猩猩——瑪瑪過世前的擁抱開始說起。瑪瑪是荷蘭伯格斯動物園黑猩猩群中的雌性首領,她和生物學家范霍夫非常親近。瑪瑪將死之前,范霍夫做了一件不尋常之事;黑猩猩力大無窮,若人類直接接觸黑猩猩,可能會受傷,但他前往瑪瑪晚上休息的籠子,給她人生最後一次擁抱。這個道別的過程拍攝了下來並且馬上瘋傳。這最後一次會面,感動了無數人。瑪瑪以滿臉的笑容迎接范霍夫,並且輕拍他的脖子好要他安心。人類一直以來都認為只有自己會用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表達完整的情緒;事實上,所有靈長類動物也是。除了常見的地位競爭,靈長類也會記恨、也在意公平性、更會顧慮團體的和諧進行和解。如果說靈長類跟我們一樣,不如說人類才是靈長類的一員。

作者介紹: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 ,荷蘭裔美國人,烏特勒支大學生物學博士,全球知名動物行為學家與靈長類動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荷蘭皇家藝術暨科學院院士,埃默里大學心理學系坎德勒講座教授、烏特勒支大學特聘教授、亞特蘭大葉克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生存環節中心(Living Links Center)主任。

搶先試閱:〈感人的重逢〉

在瑪瑪(Mama)滿五十九歲前一個月、強.范霍夫(Jan van Hooff)八十歲生日的前兩個月,這兩個年長的人族動物(hominid)有過一次感人的重逢。瑪瑪年事已高,可能隨時都會離開人世,她是世界各動物園中最年老的黑猩猩之一。范霍夫有一頭白髮,穿著紅色的防雨夾克。他是生物學教授,多年前曾經指導我的博士論文。他們兩位彼此認識超過四十年了。

范霍夫大膽地走進瑪瑪晚上睡覺的籠子裡,發出友善的咕嚕咕嚕聲,靠了過去。我們長年研究猿類的人,通常會模仿牠們典型的聲音和姿勢:柔和的咕嚕咕嚕聲能夠讓牠們心安。

在麥稈墊子上的瑪瑪,如同胎兒身體蜷曲,當她從睡眠中醒來,花了幾秒鐘才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她很高興看到范霍夫前來,欣喜地露齒而笑,這個表情的幅度要比人類同樣的表情來得大上許多。黑猩猩的嘴唇有很高的伸縮性,還能夠把內側翻出來,我們不只會看到瑪瑪的牙齒和牙齦,還會看到她嘴唇的內側。瑪瑪的臉笑開了,發出尖叫聲,這種高音調的叫聲是興奮時才會出現的。這時她的情緒顯然是正面的,因為當他彎下腰的時候,她靠近他的頭,溫柔觸摸他的頭髮,一條長手臂繞住他的脖子,把他拉近。在擁抱的時候,她的手指規律拍打他的背後和脖子。黑猩猩在安撫嗚咽的幼猩時也經常用這種方式。

對於瑪瑪來說,這再正常也不過了:她一定感覺得到,范霍夫因為侵入了她的領域而正感到不安,她要他別擔心,她很高興見到他。

認識自我

這次接觸絕對是首次發生。雖然在范霍夫和瑪瑪的一生當中,有過無數次彼此理毛的時刻,但是中間都隔著柵欄。從來沒有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類會直接走進關著成年黑猩猩的籠子裡面。黑猩猩體型看起來不會比人類大,但是牠們的肌肉遠比人類強壯有力,激烈攻擊事件時有所聞。即使體型最高大的人類摔角選手,也敵不過成年黑猩猩。我問范霍夫,他是否會對這座動物園中其他黑猩猩做相同的事情,其中有些他也已經認識了將近四十年,他回答說自己很愛惜生命,所以想都不會想。黑猩猩的脾氣反覆無常,只有扶養過黑猩猩的人類,才能安全靠近那些他們親自扶養長大的黑猩猩,瑪瑪和范霍夫之間的關係並非如此。不過她已經年老體衰,情況不同了。除此之外,以前她對范霍夫表達正面情緒的時候非常多,彼此已經建立了信賴感,因此范霍夫有勇氣成為荷蘭阿納姆市(Arnhem)伯格斯動物園(BurgersZoo)中在位許久的女皇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個人訪客。

多年來,我和瑪瑪之間也有類似的關係。我為她取這個名字完全是因為她是黑猩猩群中的女族長(matriarch)。不過我現在住在大西洋的另一側,無法參加這場告別活動。數個月前,我最後一次去見瑪瑪。她老遠就從人群之中認出我來,忍著關節炎的疼痛跑過來,隔著圍繞著活動區域的水溝,對我發出叫聲和咕嚕聲,並且伸出手迎向我。這些猩猩生活在一座長滿樹木的島嶼上,算是所有動物園中最大的人工島嶼。我還是年輕的科學家時,在這裡花了上萬個小時觀察牠們。瑪瑪知道,在這一天稍晚,當所有猩猩都回到屋內時,我會靠近她的夜間籠子,和她說話。

攝影組通常會善加利用我和瑪瑪會面的可預測性。在我到來之前,他們已經做好準備,攝影機也打開了。整群黑猩猩都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有工作人員會指出瑪瑪所在的位置,好讓攝影機對準她。她總是輕鬆地坐著,不是整理毛髮便是打瞌睡,突然之間她會跳起來,連連高叫,朝我跑過來,可能是注意到我來了,或是聽到我呼喚的聲音。攝影團隊會把整個過程都錄影下來,包括我的反應、其他黑猩猩的反應,有些黑猩猩也記得我。人們總是對於瑪瑪的記憶力和熱情印象深刻。

不過對於這些攝影工作,我的感覺很複雜。首先,這干擾了老朋友之間真誠的重逢。其次,我看不出來這件事情有什麼好讓人震驚的地方,了解黑猩猩的人都知道牠們善於臉部辨認,而且有長期記憶,所以高興見到我有什麼特殊之處嗎?或只是因為不同的靈長類物種之間居然能夠建立聯繫?那個狀況就像是我出國一年回來,去拜訪鄰居時,有個攝影團隊跟著我,錄下所發生的事情。我按下門鈴,門猛然打開,然後有人說:「你回來啦!」有什麼好驚訝的?

瑪瑪記得我這件事情如果讓人印象深刻,代表人類低估了動物的表達情緒和心智運作__的能力。研究腦部較大動物的學者,總是會聽到來自研究腦部較小動物(例如大鼠和鴿子)學者的懷疑。那些科學家通常把動物看成由本能和簡單學習驅動的機器,只會對刺激做出反應。他們無法忍受動物有思想、感覺和長期記憶的說法。我上一本書︽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Animals Are?)的主題,就是在指出他們的看法早已過時。

范霍夫和瑪瑪會面的過程用手機錄了下來。在荷蘭全國性電視頻道上播放時,配上了范霍夫顫抖的旁白說明(當時他情緒激動)。播出會面過程的談話性節目很受歡迎,觀眾大受感動,他們在該電視網官網留下了長篇看法,或是直接寫信給范霍夫,說自己在電視機前面落淚大哭。這些觀眾會受到震撼,一是因為那悲傷的內容,那時已經公布了瑪瑪去世的消息,同時也因為她擁抱范霍夫、輕拍他脖子的方式,跟人類非常類似。他們第一次了解到,這種看起來屬於人類的典型動作,其實在靈長類中很普遍。在這種小事情上往往最能夠顯示出演化的連結。人類約九成的身體表達方式具有這種演化連結,包括人類在驚恐時身上已經稀疏的體毛會豎立起來(起雞皮疙瘩),到雄性與雌性黑猩猩會活潑拍打彼此背部。在漫長的冬季過去,春天終於來臨,黑猩猩從住所出來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激烈的身體接觸。最後牠們會成群在草地上享受陽光,彼此拍打擁抱以示友好。

▶▶ 閱讀更多 法蘭斯.德瓦爾 《瑪瑪的最後擁抱:我們所不知道的動物心事》

 
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11起刑事案例實錄,重思犯罪成因與改變的可能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惡」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瞭解犯罪行為背後的心理過程,才能在罪與罰之間取得平衡。首要標題所有犯罪都是人所犯下,對象也是人,司法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司法心理學家除了針對犯罪行為進行評估報告作為審判依據、協助犯罪者改變行為,也會建議人們如何安全地回應各式極端行為。

內容簡介:思覺失調的弟弟相信哥哥被惡魔附身,刺了對方背部兩刀造成致命氣胸;

被女友嘲笑憤而出手攻擊的少年,淪為掠奪型的跟蹤騷擾慣犯……本書是作者身為司法心理師的經驗,透過如人生劇場般的真實案例,以及與當事人交手的日常,檢視犯罪行為的不同樣態,反省我們社會對所謂「瘋子」或「壞人」的標籤和妖魔化,如何使整個刑事司法與矯治體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目的是希望更深入檢視極端行為的成因,同時呈現出每個人受犯罪影響的方式都不同,不論加害者或被害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只要有更多的理解與溝通,我們就能創造新的開始。

作者介紹:凱莉•戴恩斯Kerry Daynes ,英國犯罪心理學家、司法心理學家,主持心理診所,與共同執業的專家及治療師為眾多機構提供服務,時常在警方偵查的重大案件中擔任心理專家,是英國政府關於高風險個人安全管理議題上頗受信賴的諮商對象,參與許多犯罪調查,工作上必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戴恩斯也常於訴訟程序中擔任專家證人,交手過英國監獄中最複雜難懂的罪犯。固定上電視和電台節目,提供專業評論,包括英國 Sky 電視台系列節目《殺父弒母》(Killing Mum and Dad),以及第四頻道的《狂人》(Mania)系列節目。二○○八年,她在罪案偵緝頻道(Crime & Investigation Channel)主持《怪物的誕生》(The Making of a Monster)系列節目,探索惡名昭彰的殺人犯的相關背景。

戴恩斯提倡在精神健康議題上必須有更好的對話,並長期贊助全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以及「與心對話」機構(Talking2Minds)。

著有:《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The Devil You Know)

個人網站:www.kerrydaynes.online

搶先試閱:〈怪罪的遊戲〉

我始終記得愛莉森,她是我見過唯一在承認殺害丈夫之後,還能自由走出英國刑事法庭的人。

  二○○三年時,我第一次在殺人案件(homicide這個字雖然有點美式,但在英國泛指謀殺、過失致死、殺嬰)中擔任專家證人。由於心理學家評估的是案件中的人,而不是物品,所以是少數獲准能陳述意見的專家,而不是只陳述事實。那時我二十九歲,有相當的經驗與專業地位,也表示我已獲得信任可以提出對審判中的被告或被害人家屬及社會大眾有影響力的證詞。

  我原本以為在這種算得上人生里程碑的案件中,被告應該是男的才對。並非我有性別刻板印象,那只是一項無可爭辯的事實――百分之九十五的殺人凶手是男性,無論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有無關係或關係為何。(原注1)男性受害者絕大多數是被另一個男性所殺,女性受害者亦同。所以當英格蘭及威爾斯皇家檢察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陳述案件事實的時候,我很訝異竟然是要就一位女性被告的情況做衡鑑。

  當時愛莉森被控謀殺罪,她承認在家殺害丈夫保羅。檢察官想知道的是愛莉森在犯案當下的心理狀況,更明確地說,是否因「精神異常」而「導致其行為,或對之有重大的促成效果」。用法律術語來說,這表示愛莉森的辯護團隊提出了責任能力減弱的抗辯,希望將罪刑降低為過失致死。

  我們是文明的社會,所以刑法判定一個人有罪的基礎,在於其犯罪行為(actus reus)和意圖必須具備可歸責性,或明知其行為是錯誤的,也就是有犯意(mens rea)。欠缺犯意,一般來說就是謀殺與過失致死之間的差別。但要確認愛莉森殺害保羅時的心理狀態,必須進行回溯性的評估,而要達到法律要求的確定程度是很難的。司法心理師的履歷上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就是回到過去。

我立即要求調閱她的醫療紀錄,並向她被羈押的女子監獄申請數小時的訪談。在準備檢閱起訴證據,計畫如何進行心理衡鑑時,我花了點時間思考我所知道的「親密伴侶謀殺」

  被殺害的男性當中,約有百分之十是被身旁親密女性所殺,保羅就是其中之一。(原注2)只有百分之一的女性受害者是被另一個女人殺害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加害者在殺害女性伴侶或前伴侶之前,都已經有數個月到數年的虐待情事發生。相對的,如果是女性殺害丈夫或前夫,通常是被對方虐待數月到數年之後才下手。

  常常會有人對這點加以抨擊,像是電影《粉紅豹》(Pink Panther)裡的馮卡托(Cato Fong)會抨擊我有厭男症,並指出男人有時候也會受到家暴。當然,也有男性受害者,每個案件也都該嚴肅以待。儘管如此,家庭暴力是性別化的犯罪,因為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女性身上,而且施暴者主要是男性。(原注3)女性更可能遭遇嚴重的情感虐待與控制,而且長期受害。女性也更可能受到嚴重傷害,尤其是受到那些曾經說愛她的男人傷害。在英國,每三個小時就有一個男人把女人打到住院。這是醜陋卻無可反駁的事實。

我知道愛莉森極有可能被保羅虐待,而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了。然而,我無法根據可能性進行衡鑑或形成任何意見。所以當我打開犯罪現場的檔案證據時,我不去想統計數字,而是專注在個案事實。

回到那裡,會有苦頭吃**

檢視犯罪現場的照片永遠都是一種奇特的經驗,那像是闖入別人的死亡,儘管是透過專業好奇的角度。那些照片通常呈現出強烈的反差:背景是平淡無奇的日常環境,在本案就是保羅與愛莉森住的房子,車道兩旁種了灌木,大門上有彩色玻璃,裡頭卻發生了恐怖命案。保羅是坐在沙發上時,頭部遭到鈍器敲擊致死,胸部也有穿刺傷。

  看過照片之後,我第一個想法是,那並非有計畫或預謀的犯罪,現場一團混亂。在客廳,也就是保羅被殺害的地方,屍體橫躺在地板上,隨意用一兩條棉被蓋住,還露出一截小腿。屋裡有棵象徵節慶活力與祝福的聖誕樹,樹上有大片銀箔,樹後方有個櫃子擺著相框與奇特的塑像。

  這些照片讓我一窺發生了什麼事。死者的臉和頭部滿是血漬,左眼嚴重瘀血腫脹。臉部表情看來很震驚,彷彿千鈞一髮之際明瞭到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的手蜷曲在臉旁,可能是最後一瞬間快速舉起想保護自己。我仔細觀察他胸部的刺傷,傷口很小,像是在蘋果皮上留下的指甲痕;傷口沒有流血,表示是在死後刺上的。軀幹的照片顯示凶手試圖攔腰砍半未果,傷口同樣沒有流血,只是皮肉傷。部分照片裡有垃圾袋與清潔海綿,地毯上還有一卷廁紙。廚房裡看起來好像有人類的排泄物。流理台裡有個小盆子,積著紅棕色的水。

看來既不是要掩飾犯罪,也不是要清理善後。這些年來我看過很多殺人現場,我知道死於非命者的屍體很難清理,即使是最精於策劃、最懂科學方法的凶手也沒轍。那種會用海綿刷沙發、用衛生紙擦地毯血跡的人,顯然沒有力氣和能力再掩飾自己的作為。想滅屍不成,愛莉森用羽絨被包裹屍體,再也不忍看到自己的幹了什麼事。所以屍體就躺在地毯上了。

  其他照片則呈現出一個普通的家庭,若有特殊之處,就是過於整齊乾淨。孩子的房間整理得一絲不苟,玩偶整整齊齊排放在櫃子上,像是展示而非拿來玩的。主臥房裡有個燙衣鐵架,襯衫掛在衣櫃門上。床上有床簾,一切如此完美。車道上沒有落葉、沒有空盆、沒有任何一般家庭生活會有的雜亂跡象,就像用強力吸塵器清理過一樣。車庫裡有不少雜物:工具與油漆、工作檯,擺放漂白水與消毒水的櫃子,還有一櫃擺滿酒,大約有五、六瓶伏特加和其他酒類。

接著就看到紙張。她從小孩的筆記本上撕下來的,兩面都寫了字,字跡凌亂。似乎是草草寫下的,手一邊抖、一邊寫著:「不能再這樣下去,我無法忍受了。我很抱歉。請幫忙照顧孩子,告訴他們我愛他們。他們跟我媽在一起,請讓他們留在那裡。」她在四頁紙中反覆說著同樣的事:抱歉,我再也無法忍受了。她的思緒紊亂又片段,那只是從腦中蹦出的一連串意識。她躺在保羅的屍體旁,直到第二天早上她媽媽帶著孩子回來。

  她被羈押的監獄,就像我去過的其他女子監獄。英格蘭有十二所女子監獄;英國監獄的受刑人中,有百分之十是女性。她們的生活絕不像美國影集《勁爆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描繪的那樣多采多姿。其一,沒有連身服,在英國的監獄裡,女囚穿著自己的衣服,如果要說有制服,就是牛仔褲跟T恤,舒適勝於風格。我接觸過的女囚囚室大致上跟男子監獄差不多,但較為舒適些,牆上有明亮的圖畫,還有玩具箱,就像牙醫診所的候診室;只不過那些房間是讓女囚探望她們孩子的地方。

  我就是在這種家庭房裡跟愛莉森會面。那裡面有個小廚房,還有流理台與幾張椅子。我記得燈光是自動感應的,由於我們坐的位置偏低,必須每十五分鐘揮一次手臂,以免燈熄了;我跟她討論的問題頗為凝重,這些干擾的動作實在煩人。

  愛莉森很瘦,中等身高,頭髮隨意往後紮成馬尾,臉蛋纖細,有雙棕色大眼。我注意到她的額頭上貼著OK繃,耳垂上有個小耳洞。她說話時眼眶泛淚,淚水不時滑落下來。

  她告訴我,她第一次被保羅打,是她告訴他自己懷孕了。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他們坐在車上,愛莉森開著車,保羅坐在副駕駛座,他一拳揍來害她撞上方向盤。一切來得如此突然,當下她還以為被後面的車子追撞。她把這事告訴她媽媽,媽媽問她到底說了什麼激怒他,還跟她說懷孕是她自作自受。後來她沒保住胎兒,因為保羅把她推下樓,他甚至說那是她的幻想,不管怎樣她就會失去那個孩子。這種技巧就是所謂的「煤汽燈操縱」(gaslighting) ,施虐者操弄被害者讓他們懷疑自己的感受以及是否精神異常。

  她曾經報警三次,但他們沒有採取任何後續行動,也未起訴。她說,第三次報警後,保羅痛毆她一頓,以示懲罰,所以她再也不敢報警了。只要加入有關家暴的討論,你就會聽到有人問那些女人:為什麼不離開或報警。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在虐待關係裡,兩人的互動如此緊密,那是一種循環:暴力、震驚、深深懊悔、情感和解、希望與歡欣鼓舞。接著是恐懼。平靜一段時間後,被害者知道有事將要發生,只是不知何時,而後希望藉由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克服那樣的不安,反省自己、拋棄自我意識、盡全力維持和平。但被害者永遠無法達成目標。然後,無可避免會有更多暴力,循環又再次開始。

▶▶ 閱讀更多 凱莉•戴恩斯《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

 
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該怎麼扭轉乾坤,在不理性的世界裡進行理性談判?
文、圖節錄自樂金文化
圖/樂金文化提供
我們通常以為,「共識」,只要坐上談判桌,理性溝通意向,就可以得到。你有沒有想過,或許對方正在說謊?或正在氣頭上?一場談判,往往「非理性因素」與「心理偏誤」才是重點。該怎麼扭轉乾坤,在不理性的世界裡進行理性談判?兩位哈佛商學院專精談判的知名教授,教你善用「思維習慣」和「談判策略」,在任何談判中,取得雙贏的成果。

內容簡介:◎若是對方不說真話、不掀底牌,如何進行談判?人們都知道,談判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獲得雙贏的成果,但事實上這卻並非易事。想要在陌生、缺乏資訊的談判中創造或獲得價值,你必須先學會做好充分準備,技巧性的探聽出對方的相關訊息。作者提倡一種稱為「調查式談判」的情報蒐集技巧,能幫助你發現對方的利益、優先順序、需要以及可能存在的束縛──即使對方無意或不願意分享相關訊息。

作者介紹:狄帕克.馬哈特拉(Deepak Malhotra) ,哈佛商學院教授,執教多門談判課程,並榮獲哈佛商學院教職員獎;更在2014年被Poets Quants商業新聞網站評選為「全球四十位最優秀的四十歲以下商學院教授」(40 under 40)。除了教學以外,狄帕克還為全球各地的企業提供談判與交易決策的訓練、諮商及顧問;狄帕克極擅長協助政府談判解決武裝衝突,並在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政府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教授談判課程。

麥斯•貝澤曼(Max H. Bazerman)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主任。曾擔任教職、提供企業顧問服務,也為30個國家的政府提供諮詢。曾任眾多刊物編撰委員,榮獲許多專業機構的肯定與表揚,包括:倫敦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亞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商業暨社會類終身成就獎、管理學院傑出教育獎等。

搶先試閱:〈談判桌上的盲點──只顧自己爽,可能會讓你得不償失?〉

  夏儂(Sharon)和馬克(Mark)買了一塊地並計畫在上面興建他們夢寐以求的屋子。他們的建屋預算有點緊,但他們還是準備小心計畫以最低的價錢來完成夢想。所幸的是,他們在當地報紙上看到一個名為「得到你應得的價錢」的談判講習廣告,於是就前往報名參加。講習班教師告訴他們,貨比三家不吃虧,找愈多的建築包商比價,就愈能找到好的價格。他們於是就帶著建築計畫前後找了八家包商,結果很高興地找到一個開價最低的建築商──比次低價者還足足低了10%。夏儂和馬克又想,對方開了這麼低的價錢,顯然是很急於得標,如果再跟他們磨一下,可能可以再殺低一點。所以在雙方面對面談判的時候,他們又要求對方再降一點,剛開始,對方有點抗拒,但夏儂跟馬克一面把訂金支票取出放在桌上(也是從前述談判課程上學到的),一面告訴對方如果他同意的話,當天就可以馬上簽約,否則他們就要去找別人了。這使得那個建築包商必須要重新考慮,他想到公司還有員工要過日子,最後只好同意再降價3%,但卻一邊搖頭一邊嘟噥不知是否還有錢可賺。夏儂和馬克似乎是談到了一個好交易,也是他們希望得到的最好價格──最低出價者的保留價格!他們當然很高興,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包商感覺自己被設計了,同時對整個談判進行的方式感到很不舒服。

  雙方簽約之後,夏儂和馬克所聘請的建築師又有些新的想法來改變原先的設計,他們也都很喜歡這些新構想,就又帶著經過「小修正」的新設計圖去找那位包商,沒想到的是,包商開出來的價錢卻讓他們大吃一驚。夏儂和馬克當然又再度努力殺價,可是這次包商說什麼也不肯降價。結果,他們原先談成的好價格不斷上升,不僅僅由於改變設計,也因為木材價格在建造過程中上漲(原先合約裡有木材成本隨市場價格調整條款)。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沒賺到什麼錢的建造商和對價格不斷上漲深感懊惱的夏儂和馬克之間的對話,常常就充滿了火藥味。

  後來,建造商告訴他們工程很可能在三個月內完成,夏儂和馬克於是把所居住的共有公寓賣掉,並把交屋時間設定在正好可以銜接新居完成的日期。然而他們的新屋並沒有如期完成,兩人只好被迫先找另外的臨時住所。那段時間裡,他們經常跟建造商討論究竟何時可以建成,但對方一直歸咎於其他次級分包商耽誤工程。他們去查了當初簽訂的建造合約,卻發現其中沒有任何有關工程延誤的條款。

  他們在臨時居所住了九個星期之後,終於搬進了那座「夢之屋」。剛開始他們還滿喜歡那個新居,可是卻愈住問題愈多:冬天的時候,一個暖氣系統出了毛病,兩個家用電器時好時壞,有些木工的部分其實還沒真正完成,隔間的石膏板也已經開始龜裂了,其中有些屬於保固項目,有些則不是。但就算是保固項目,建造商方面也是拖拖拉拉,反正他已經都收到錢了。建造商有一次跟夏儂又為了這種事而談得不愉快的時候說:「我知道我有責任把石膏板的裂縫補好,但我沒有責任聽你要我什麼時候做,我就得什麼時候做。」

  最後,夏儂和馬克非常後悔蓋了那棟房子,他們原先住的共有公寓完全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沒那麼多麻煩事。

談判中的雙方關係

  許多參與談判的人都相信,要不就是你能為自己談出個好交易,要不就是你可以做個好人,讓對方高興。然而事情通常都不會這樣。在一場談判裡,雙方的關係是否能加強、減弱或甚至完全被摧毀,確實得視參與各方是否對最後的結果感到滿意而定──但是否能夠滿意,並不見得跟他們「實際上」談得多好有關,而是有關於他們「自以為」談得多好。至於談判天才,他們不會僅在意自己所能獲得的成果,也會留意如何讓對方也覺得滿意。簡單地說,你所談判的不僅僅是個交易而已,也有關於雙方的關係。

  你的談判對象只有在覺得他們談成了一筆好交易,他們在談判過程中受到尊重,以及談判的結果公平的時候,才會覺得滿意。這就意味著做為一位談判者,你的信譽很大程度上得看你處理對方感受的能力。為了避免前述的觀念被看作是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意指為奪取權力而不擇手段),請牢記在心,我們並不建議偷偷摸摸地占談判對手的便宜。就事實而論,有些談判者會談成一個糟糕的結果(讓步太多),而且還把他跟談判對手之間的關係搞砸了。我們想要你記住的是,你的談判有兩個清楚的目標:談成一個好交易,同時加強你與談判對手之間的關係。你輕忽了其中任何一個,都將會是一場災難。以下是你在談判桌上可以做的一些事。

  1. 對一個你喜歡的對方開價做出回應──方法一。現在來設想一下,你已經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功課,也計算出協議空間究竟若干,你努力思索究竟該如何出價,也想出了一個可能會給對方產生壓力的價錢。這個開價是在協議空間之外,而且可以讓你很有效地設置你的「錨定」。然後你出價了,對方的反應?對方露出一個笑容,然後立刻接受了!你的感覺會是如何?你很可能會感到不寒而慄,你會認為自己可能把協議空間計算錯了,所以開出了一個糟糕的價錢,沒辦法在談判中攫取最大的利益。你搞砸了!

  現在我們反過來看。如果是對方開出了一個你覺得很有吸引力的價錢,你該怎麼回應呢?如果你立刻歡欣鼓舞地接受了,對方可能會覺得很沮喪。所以,為了讓他們對這個交易覺得滿意,你應該故意花一點時間予以思考。然後,當你終於喜怒不形於色地接受了對方提議,他們很可能也會覺得談到了一筆好交易。兩個案例的結果是一樣的,但後者會讓雙方都感到高興。

  2.對一個你喜歡的對方開價做出回應──方法二。如果你真正希望你的對手對交易感到滿意,你也許應該在作出回應前再多做一些事。以下是另外一種策略:你可以做一個還價,同時要求對方更大的讓步。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希望對方感到滿意,你就多拿對方一些錢!因為就算是他們必須多做一些小的讓步,也會比你第一時間就接受他們的開價還要更好受一些。這個有趣的結果很能說明談判中結果和滿意度彼此可以分離的狀態:滿意度有關於你認為你自己的表現如何,卻跟你實際上做得如何關係不大。

  3. 對一個你喜歡的對方開價做出回應──方法三。理查.謝爾教授(Richard Shell)在他所著的《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Bargaining for Advantage)一書中敘述了一段軼事。1930年代早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準備聘任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研究院院長當時寫信給愛因斯坦,詢問他對薪水方面的看法。愛因斯坦在回信中寫道:「3000美元(年薪),除非你認為我能用更少的錢過日子。」看起來,以愛因斯坦的聰明來說,這個第一次開價實在不夠聰明。但我們來看看普林斯頓大學的回應:「我們將付給您一年1.5萬美元。」愛因斯坦同意了。這個交易宣告完成。

  為什麼普林斯頓大學沒有接受愛因斯坦的偏低開價,甚至他們還可能可以談成更低的薪水?就如同諺語所說:「時間會揭示真相。」愛因斯坦當時住在距美國千里之外的奧地利,他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應有的身價,但是一旦他加入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員的行列,這一切就會改變。換句話說,在談判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對自身協議空間的看法及估算是不準確的,但或遲或早,他會發現事實的真相。而當他發現之後,他一定會覺得普林斯頓大學接受他最先提出,在資訊不足情況下所估算出來的數目,是一個沒有誠意的作法。此外,普林斯頓大學主動提出五倍於愛因斯坦的要求,恰恰送出了重要的訊息,亦即普林斯頓大學是個有誠信的學校,他們關注愛因斯坦的福利,而且是帶著善意進行談判。普林斯頓大學沒有利用愛因斯坦最初的開價占他的便宜,卻很「便宜地」買到了愛因斯坦對學校的忠心以及雙方緊密的關係,這些,很難在談判桌上得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有的時候,對於一個你所喜歡的開價的最聰明回應,是再給對方一些東西。如果對方給了你一個能加強雙方關係或者增進你的信譽的機會,你可以做的就是回饋對方一個慷慨的(不具威脅性)的開價。不這樣做,就是愚蠢。

  4. 對一個你喜歡的對方開價做出回應──一個警告!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假設對手做了一個愚蠢的開價,讓你有機會在談判中攫取大部分的利益。但這是假定你所估算的協議空間是正確的!我們先前已經討論過,這類的假設有的時候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如果對方的開價滿足了你所有的要求及盼望,甚至還更多,這時你就應該停下來問問自己:「他們是否知道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事?」

  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提議向你買一些東西,所開的價錢又是你作夢都想不到的好。那麼,你就該問問你自己,你是否把對方的保留價格估算錯了。也許,你想出售東西的價值,比你想像的還要高。也許,他們亟欲買這個東西的心情,比你想像的還要急迫。或者,他們比你想像的還要有錢。簡而言之,如果你對一個出價感到驚訝,先別急著慶祝─停下來好好想一下!也許你後來還是發現他們確實做了一個大方的開價,但你現在還是應該暫緩你的還價,直到你把整個態勢弄清楚再說。

▶▶ 閱讀更多 狄帕克.馬哈特拉, 麥斯.貝澤曼 《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

 
閱讀筆記
通往世界的植物/諦聽植物橫跨時空的軌跡
陳姵穎聯合報
《通往世界的植物》書影。(圖/春山提供)
推薦書: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春山出版)

閱讀《通往世界的植物》的過程裡,經常很難專心致志地讀下去。原因絕非內容枯燥乏味,而是只要讀到不認識的植物名,我便忍不住要拿起手機搜尋該植物的照片,一再目眩神迷;遇上生在造訪過的山岳裡的植物,更挪坐到筆電前點開資料夾細細比對一張張照片,亟欲得知究竟是曾經相見不相識抑或尚無緣一會,更不時為欣賞穿插其中的精美植物繪圖給分了神。

根據《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的收錄,台灣及離島共有5146種原生植物,孕育在嚴苛環境的高山植物擁有獨特魅力,自二十世紀上半葉起即令眾多博物學者癡迷;為此癡迷的還有研究小蘗的游旨价,山帶著他踏上植物分類學的道路,植物分類學又領他窺見生物地理學與自然歷史的窗,以科學研究的視角,構築出《通往世界的植物》這本首部台灣高山植物自然溯源史。

無論對植物是否感興趣,人類都很難不被巨木這樣既強悍又脆弱的存在所撼動,與加州巨杉齊名的珍貴巨木,正是你我皆耳熟能詳的紅檜;難以想像的是,當我們開始好奇起紅檜的身世,透過學者們的抽絲剝繭,紅檜很可能根源日本,而與紅檜同為扁柏屬的日本扁柏和日本花柏,卻來自相隔浩瀚太平洋的北美洲──無法如信天翁一口氣飛行數百公里,亦沒有鯨豚橫渡大洋的能力,這樣「靜態」的物種如何進行此等漫長旅程?答案甚可追溯到千萬年前,關乎地貌的改變,也關乎演化的牽引。

不只是紅檜擁有跨山越海的神祕軌跡,姊妹群在熱帶美洲、台灣唯一的「特有屬」華參,和來自南半球澳大利亞植物相的小草山薰香,皆令植物學家們驚詫不已;當然,還有小蘗、昆欄樹、玉山蒿草、尼泊爾籟蕭、玉山薄雪草……明明僅是3.6萬平方公里的島,卻是喜馬拉雅高山植物能抵達的極東、北方溫帶植物南遷的終點(亦是某些熱帶苔類分布的最北界),綜觀因果,一如游旨价所言,「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樣,在介紹台灣的高寒植物相時,會不經意地著重在一些形式上的特色,像特有種的數量,或是高寒植物美豔的外表。但是台灣的高寒生態系裡,有一份十分特別的生物地理學底蘊,光是想像著山薰香必須擁有多少的『幸運』才能抵達台灣,就足以讓我覺得台灣的高山有多不可思議。」

偶然或奇蹟?「台灣島植物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組成的來源十分多樣。這座小島像是一座植物驛站,收匯了來自四方的植物家族,島上的特有植物則大多是新特有性的族群,也就是自台灣島橫空出世後,在島上跟著變化的地質與氣候一同演化,最終累積了足夠與親代物種區別開來的差異,完成了特有化的過程。」

於是我憶起每每走在山裡仰頭觀看森林時湧現的浩渺、蹲伏凝視花草時降臨的安寧,原來植物並非寂靜無聲,僅是我們尚未找對頻率傾聽埋藏其中的訊息,得以跨越地理屏障與時間之河,連結起整個世界;而身處這座珍貴島嶼,何其有幸。

 
讓哈雷迷驚嘆尖叫的城市 密爾瓦基
風塵僕僕的抵達哈雷迷會驚嘆尖叫的harley-davidson museum。登上二樓,進入眼簾,一整排180英尺長的機車陣排列,敘述著1903年至1940年的哈雷機車歷史故事。

強化弱連結 開創不同的世界
人脈可區分為強連結和弱連結,其中弱連結更能帶你進入一個不同的人際網絡世界。在弱連結的經營中,透過有價值的連結,讓別人能夠看見你,也可創造更多機會,讓人脈變現。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