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天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西瓜是消暑利器?
●天生白虎湯,清熱解暑不求人
西瓜顧名思義來自西方,早在五代由西域傳入中國。西瓜味甘性寒,具有解暑除煩、解酒去毒、寬中下氣、利尿等功效,有「天生白虎湯」及「瓜中之王」等美稱,是一種藥食兩用的瓜果。
西瓜全身是寶,瓜皮(西瓜翠衣)與果肉均為利尿劑,能消暑、去熱、利尿、降血壓、解酒毒,治療腎炎所引起的水腫、糖尿病及黃疸;瓜子可清肺、和中、止渴、清潤肺,緩解急性膀胱炎,著名的「西瓜霜」即由皮與籽所製成。
因此,每當炎夏暑熱難耐,罹患「苦夏症」的患者,不妨來片西瓜,不啻是最佳的消暑利器,何勞醫生開藥方?不過西瓜寒涼,糖分又高,脾胃虛弱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多吃豆有益健康?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
豆類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食物,不僅富含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還具有增強免疫力、降低血壓、抗腫瘤等功效;加上其蛋白質獲取成本遠低於豬、牛、雞肉、雞蛋等食材,經濟效益高。因此,許多國家都把豆類作為獲取優質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的重要來源。
豆類品種繁多,包括各種豆類及豆莢類蔬菜,例如黑豆、綠豆、紅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毛豆、荷蘭豆、刀豆、蠶豆等,每種都有不同的功效,因此,想要健康就應飲食均衡,多吃各種豆類。
反觀肉類富含脂肪,且不易消化,若攝取過量,將不利腸道,且會造成血脂升高,所以一定要減少攝食肉類,把豆類列入每日飲食的菜單中,才是明智之舉。
★「桃養人,杏傷人」,老祖宗的飲食經驗正確嗎?
●辨別食物性味功效,輕鬆吃出健康
桃、杏皆是夏季水果,又是藥食同源的中藥,為何一養人、一傷人?中醫將所有藥食分為不同性味、功效,以供大眾依各人體質擇食,當然也要食之有節,否則再好的食物,過量也會傷身。
桃性溫、味甘,能補中益氣、養陰生津、潤腸通便,成熟之後酸味幾乎消失;而杏肉不僅性熱,成熟後仍擺脫不了酸澀口感,且具微毒,過食將損傷筋骨、引發宿疾,甚至會掉眉脫髮、影響視力,產、孕婦及幼兒極易長瘡生癤。同時,因鮮杏酸性較強,且含鞣酸成分,過食不僅容易增加胃酸分泌,引發胃病,還易腐蝕牙齒,造成蛀牙。
然而食物無論好壞,過食總是對人體有害無益,因此即便是甜美的桃或是酸澀的杏,食用仍應適可而止。
★「魚生火,肉生痰」,中醫有何看法?
●飲食有節,才是養生之道
食肉可以強精益氣,吃魚能夠益智健腦,為何中醫會認為「魚生火,肉生痰」?從中醫角度來說,魚肉雖好,但不能過量,否則就會傷害身體。魚肉多屬溫性食物,多食易蓄積內火。至於「肉生痰」指的是食用肉類後,會導致體內津液代謝異常,產生痰濁(細胞功能異常,易生成腫瘤)。
從西醫角度而言,魚肉富含蛋白質,若攝食過多,又少吃蔬果,會使體內膠原蛋白不易生成,造成牙齦、黏膜出血等「上火」症狀;而肉類因含有大量脂肪及蛋白質,過食除易引起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出現血濁等痰濕體質現象,也會導致上火,對健康都十分不利。故而提醒大家,「飲食有節」才是養生之道。
★中醫說「虛不受補」,人參是珍貴補品,誤食反傷身?
●補身之前,先檢視自己的體質
清代名醫吳瑭曾言,「虛不受補」實有3個原因:一是因濕熱阻塞,經祛濕解熱後,即可接受補藥;二是因肝鬱剋脾,經疏通肝絡後,使脾胃功能得以生發,也就可以進補;三是因使用苦寒傷胃的藥物,使得胃氣不通,經和胃消滯後,便適合進補。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進補的種類。不僅有一般人所認知的「溫補或熱補」,還包含補陰、補陽、補氣、補血等不同的補法,用藥也有涼補、溫補之別。即使是同一種補法,也還要考慮「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問題。
因此,以通為主或以補為主,或採幾分通幾分補,應視體質、病情而定,才能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否則即便是珍貴如人參,也可能補身不成反傷身。
★「四菜一湯」隱含五行養生之術?
●五味入五臟,也可養五臟
中菜除了講究「色香味」之外,其實還隱藏「形」與「神」。《黃帝內經》指出:「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鹹,先走腎。」意指酸味先入肝,偏苦先入心,甜味則入脾,偏辛辣者先入肺,鹹味就先入腎。
通常一餐飯多能包含這五味,因此依身體的喜好、個人的飲食習慣,食用適合自己口味的飯菜,即可達到五味入五臟,同時滋養五臟。「四菜一湯」看似簡單,卻可能酸甜苦辣鹹兼具,再加碗湯,沖「淡」菜餚的油膩,則能收養脾之效。
酸甜苦辣鹹五味,進入心肝脾肺腎五臟,四菜一湯形成五行之術,即「五味養生」,可說是種取巧且實惠的養生之道,若能在生活中實踐,必可吃出一身健康。
~以上資料摘自《常見病食療百科全書》陳峙嘉◎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