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預估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現代人不願意變成子女的負擔,有人甚至連子女都沒有,因而對長期照顧保險(簡稱長照險)或類長照保險的需求愈來愈高。不過,投保之前,應該做點功課,起碼對長照險要有基本的認識。
長照類型的保險主要分成兩種類型:保證給付型、非保證給付型,前者是被保險人跟保險公司事先約定,一旦被保險人符合長照狀態,保險公司每年或每月將固定給付多少錢、給付期間多長。假設被保險人在保單失效之前死亡,保險公司會把承諾給付的扣除已經給付的,兩者間的差額一次付給受益人。
羊毛出在羊身上,保證給付的商品,保費一定比沒有保證給付的貴很多,因此,對於單身或是沒有家人的民眾來講,不一定要購買保證給付型的商品,而是應該選擇非保證給付的。這麼做的好處是,保費負擔可以少一點,或是讓每月領取的生存給付高一點。
投保長照險或類長照險之前,應先了解自己能夠負擔得起多少保費,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寧可選擇保險公司每月給付的金額高於聘請的看護費用,也不要根本不夠用。
所以,投保的步驟應該是,先告訴業務員,自己可以負擔得起多少保費,再請對方推薦適合的商品。
其實,真正的長照險,而非類長照險,業務員並不喜歡賣,因為很難跟客戶講得非常清楚,什麼樣的狀況下保險公司才會理賠,這是大家都要努力的地方。
業務員要先充實自己的專業,才能有辦法說清楚;民眾自己也要做功課。政府更是有義務多宣導,例如多舉辦教育說明會,或者是電影開演前,可以來個影片介紹。
政府如果不希望負擔愈來愈大,就要想辦法讓民眾了解長照,政府提供了哪些資源可供利用、巴氏量表是什麼意思…等等。
以巴氏量表為例,可能很多人聽過,但不曉得那是什麼東西。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長照標準有個表格叫做巴氏量表,其檢測結果,攸關保險公司願不願意給付保險金。巴氏量表到底有哪些內容、檢驗過程是不是很方便,政府應該協助民眾多加了解,甚至輔導病患與家屬能夠完成這些檢測。
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們的老年生活其實是政府應該負的責任,除此之外,我們自己最好能夠主動規劃,存夠錢是一種方法,若沒把握存到這些錢,買保險是不錯的方式。
(本文由宏泰人壽多元行銷處副總陳銘正口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