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創辦人郭台銘12月初訪問美國,除與川普總統合照外,更赴威斯康辛州(Wisconsin)參觀鴻海投資的威谷園區。根據報導,鴻海已在當地投資約3.5億美元,並將招募當地人才,培養智慧製造、高效計算、5G網路、雲計算、工業AI、機器人技術、移動設備與網路相關領域。
時間拉回2017年中,川普與郭台銘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布鴻海與富士康及夏普將在威斯康辛州打造世界級的LCD面板廠。
當時郭董說,這是在美國數州投資計畫中第一個公開項目,鴻海將在美打造穩健的8K面板與5G通訊生態系。根據當時訊息指出,未來四年內將在美投資100億美元,第一步在威斯康辛州設立面板廠,粗估將為當地創造3,000多個工作機會。
原本立基於生產效率的鴻海,若能結合5G網路、工業AI與機器人等先進智慧製造方式,將能深入整合先進製程,與北美供應鏈更緊密結合。
台灣對美出口結構中,高達三分之二比重屬中間材與資本財;台灣自美進口,更有高達八成六是中間材與資本財,台美產業間上下游互補,經貿高度整合是鴻海投資美國的重要基礎。
從鴻海赴美設廠也是思考如何貼近北美市場,了解最終消費需求與偏好。若能結合夏普經驗,發展品牌與拓展行銷通路,將有助於改變以代工組裝為主的生產模式,達到提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目標。鴻海對美投資方式,與90年代台廠外移西進不同處,在於鑲嵌在國際供應鏈下的台灣廠商,也別於過去高度分工,依賴垂直整合互補的生產模式外,也開始有機會貼近市場,發展品牌。
近年大陸傾國家力量發展半導體,不時傳出有以各種方法取得廠商技術授權,高薪挖角高科技人才,對台灣資通訊科技業者搶單等情形。鴻海投資美國,無非也是希望擺脫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紅色供應鏈。
過去台廠大舉西進大陸,發展出接單、代工、生產、製造與組裝的跨境管理模式,精準的決策機制,結合大陸低廉的土地與勞動力,造就出世界卓越的消費性電子生產模式。但相對大陸積極發展本土製造,台廠本身研發能力與技術提升相對有限。更因技術外流與製造管理模式輸出,反讓紅色產業鏈與台廠形成高度競爭。兩岸過去產業上的垂直分工,已轉為水平競爭關係。
隨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演變,美中戰略對峙態勢日漸清晰。台廠受惠去中化的轉單效應,但也要配合客戶急單需要,搶在提高關稅前出貨,不但要能準時出貨,又不能有過高的存貨風險。此外,台廠到大陸之外另覓生產基地,發展非紅供應鏈,重新跨境配置調節產能,確保供應安全無虞,顯然對跨境接單生產模式又是一大挑戰。
大陸生產供應鏈現在也有策略地去美化,提高自製率,尤其在5G發展上更追求自主權。
台灣除先進製程的晶圓代工中具不可取代地位外,在發展5G應用所帶動的上游基礎元件、中游網路設備,與下游終端應用等半導體技術需求,也有極高戰略地位。
大陸對台廠依賴度仍深,台灣如何確保在關鍵技術與關鍵產業供應鏈中的領先優勢,考驗台廠的技術研發能力。我國政府在美中間的政治平衡感也成關鍵,或許這也是郭台銘先生提高政治參與的原因。
(作者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兼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