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誰是受害者?/犯案者是病人還是犯人?是謀殺或社會所逼?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4/08 第117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誰是受害者?/犯案者是病人還是犯人?是謀殺或社會所逼?
What The 法/法律誰說了算? 若你是法官, 你會怎麼判?
怪癖心理學/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謝宜安/時代的翻譯者

新書鮮讀
誰是受害者?/犯案者是病人還是犯人?是謀殺或社會所逼?
文、圖節錄自三采文化
圖/三采文化提供
誰是受害者?是精神病讓他們殺人,還是社會逼他們犯罪?辯證精神罪犯真正該承擔的罪責,回歸人性原點,思考真正能降低這類社會案件的方法! ▌10多年豐富經驗,處理超過2500宗個案的司法精神醫學權威,以精神科╳法律的專業視角,潛入罪犯心理,揭開罪行背後的意義。▌

內容簡介:台灣近幾年陸續出現幾則重大社會刑案,例如2012年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5年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命案、2016年內湖小燈泡案、2020年車站殺警案等……這些案件的被告因為精神病的緣故,除了逃過死刑,更在判決下獲得無罪,如此的判決,讓人不得不想,是不是「精神病=免刑、免死金牌」? 本書從法醫精神科醫師的角度切入,藉由十則真實案例,呈現精神科醫師與精神罪犯的第一線對話。這些犯案者,究竟是病人,還是犯人?他們犯下的罪行,究竟是謀殺,還是社會不斷忽略、噤聲他們,因而造成的一種結果?在這些罪行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與社會問題?探尋加害者與被害人之間最模糊的界線,辯證精神罪犯真正該承擔的罪責,回歸人性原點,思考真正能降低這類社會案件的方法。

作者介紹:法醫精神科醫師/何美怡 ,資深法醫精神科醫生,英國倫敦大學內外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犯罪學)。

  2005年至2012年8月期間,於香港醫管局唯一的法醫精神科部門任職精神科醫生,現為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處理超過二千五百宗個案及撮寫二千多份法庭報告,亦曾多次獲裁判法院、區域法院及高等法院邀請成為專家證人。

  在香港著有《失常罪──法醫精神科醫生的代告白》、《失常罪2──法網中的異色世界》和《不在場證人──法醫精神科醫生工作手記》,亦在香港《頭條日報》撰寫專欄「+ve思」,偶爾以專家身份出任電視台節目嘉賓,講解有關法醫精神科的問題。

  專業資格

  • 英國倫敦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9

  •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2003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2008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2008

搶先試閱:〈為什麼精神病患不願對外求救?〉

問診前提,與病人建立信任

─問診歐陽月(第一天),二○一一年一月四日

我在小欖跟歐陽月見面。門打開,職員領著歐陽月進來,只見她雙頰深陷,穿上米白色的囚衣讓她的臉色更為蒼白。醫護告訴我,她來了一天,幾乎什麼都吃不下咽。

第一次見面,一般都只會問到一些背景資料,因為仍然未跟病人建立起信任,她還未明白法醫精神科醫生的工作是在幫助她。最初我跟她天南地北的說一通,直到抓到她喜歡的話題,當她開始滔滔不絕的時候,我就要專心聆聽。

她想我稱呼她作月。月告訴我,她在香港出生,一家人都沒有精神病記錄。之前也從沒看過精神科醫生,身體健康,沒有動過大手術。生活上,她不菸不酒,沒有犯罪紀錄。

家庭成員方面,月的父親是一位中醫,兩年前去世。母親孫梅六十五歲,退休人士,住在坪洲。月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姐一妹,姐姐歐陽望,三十九歲,已婚,住在灣仔舊樓,是家庭主婦。妹妹歐陽砂,二十八歲,個性隨和,是一名社工。

她告訴我,「望月砂」是一種中藥的名稱,是父親取的。

姐姐歐陽望,是典型大姐姐,一家之主,有點霸道的性格,以出發點都是對家人好為理由,即使父母都要忌她三分,但不能否認她的本性善良。月不太喜歡望,是因為望在小時候常常罵她、打她。記得有一次,父親阻止望欺負月,望竟然卻連父親也敢打。

妹妹歐陽砂,與月因為年紀相近,感情要好。因為社工的性格,家中的矛盾,都由她調停。

母親跟三姐妹的關係不錯,沒有偏心誰,只是不敢逆歐陽望之意。

月已婚,丈夫名為方大星,在酒樓的廚部工作。二人育有一女,名方婷,十個月大,就是本案的死者。

方大星跟歐陽家關係惡劣,主要是跟歐陽望交惡。望不喜歡他,主動挑起事端。

掌握了人物關係之後,我希望能請到所有親屬跟我見面。我會交由小欖的懲教署職員替我跟進,他會負責一切聯絡工作。我不可能只聽月一面之辭,有他們提供資料,對我的判斷有很大的幫助。職員翌日回覆,姐姐歐陽望、妹妹歐陽砂、丈夫方大星都願意跟我見面。母親孫梅因為傷心過度,加上舟車勞頓,就免了。我相信,只有這三位家人幫忙也足夠。

不同的病人,第一次見面的反應都不一樣,但對於我要問他們問題,都抱著一定的戒心。即使滔滔不絕,也不代表毫無保留的信任我,這是正常的。月比較內斂,女兒逝世心情不好,但她很快理解我的身分,信任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

為什麼精神病患不願對外求救?

─問診歐陽月(第四天),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每次問診,我都嘗試問月事發經過,她卻說她已經答了很多次,在警察面前,所以不欲多說。經過三次會面,大家熟絡了一點,她信任我,願意告訴我當天的事。月跟砂的說法大致相同,分別是砂較有條理,月說得較零碎。我綜合了事件,二○一○年十二月三日發生的事,是這樣的:

那天砂餵了寶寶吃奶後便去午睡。到下午,砂發現寶寶已經睡了很多個小時了,就想著要把寶寶叫醒,幫她洗澡和換衣服,於是便先去放水給寶寶洗澡。突然,她聽到月大叫,說寶寶好像無法呼吸。砂馬上去看寶寶,發現孩子呼吸真的有點困難,但過了幾分鐘,好像又沒有問題,她便以為沒什麼問題。

之後她們為寶寶洗澡,孩子在洗澡過程中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洗完澡後,寶寶便開始氣促,呼吸變得非常困難的樣子。砂馬上開了房門和窗,叫月報警、找人來幫忙。可是月說不行。砂問︰「為什麼不行?」月沒有回答,但就是不肯報警。砂氣得衝出房外。

之後,月看到寶寶平靜了一點,好像能呼吸了,就以為孩子睡著了。砂也沒有離開很久,她擔心寶寶,回到房間,頃刻就發現不對勁︰「寶寶根本是無法呼吸、已經昏迷了!」

她們開始嘗試幫孩子做心外壓,可是她們根本不懂,只是模仿電視平日的動作來做。後來砂決定帶寶寶到診所,事實上診所跟家裡的距離只是十分鐘的腳程,可是到了診所,寶寶已經死了。

警察到場,月跟警察說她唯一做過的事情就只是捏了寶寶一下,但她不記得自己在多久之前打過寶寶。

這件事發生後,警察逮捕了歐陽月,把她送到大欖,之後輾轉成為我的病人。

砂看到寶寶氣促,但月不願意報警。為什麼砂自己不去報警?這個小生命其實完全是可以拯救的。之前月精神不穩,把孩子掉在床上的時候,她們也曾經聯絡社工幫忙,為什麼這一次沒有這樣處理?

社會對心理疾病認識不足,導致悲劇一再重演

問診完畢之後,我要寫一份詳細的報告,列明月有沒有患精神病。而她,是有的,患了產後憂鬱。有很多症狀都明顯的,如食慾不振、失眠或早醒、感到疲倦、缺乏活力、難以集中精神,等等,這些都可以從問診和跟家人的了解中知道。而引發憂鬱的原因,包括了多個家庭問題,如丈夫跟姐姐的不和,姐姐私自帶走女兒、自己照顧女兒時的壓力,除了歐陽砂,沒有人照顧過她的感受,病發的時候,向女兒動粗。

控方控告的殺嬰罪,來自《侵害人身罪條例》4,簡單來說,如果死者是十二個月大以下的嬰兒,而疑犯是嬰兒的母親,其精神受干擾是由於分娩該嬰兒或因哺乳嬰兒引致,而非任何其他理由,就會是殺嬰罪,一般會判誤殺。最後,因為法官接納了我們的報告,給予歐陽月入院令三年,在小欖一邊服刑,一邊醫治。

我覺得月的經歷其實非常坎坷。她確實患有產後憂鬱症,符合這個病的很多症狀。我無法理解她的家人為什麼留意不到她的異樣。如果他們稍微留意一點,整件事其實都可以避免。

還有一個資料:寶寶死前曾經因為胃炎到醫院檢查。當時寶寶的臉上瘀青了一塊,望馬上問砂寶寶怎麼了,但砂不願意回答。望後來說,她當時就猜到是歐陽月捏了寶寶。我真的很困惑,為什麼她當時在醫院不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去找其他方法幫助她?聽完月的遭遇後,我心裡一直很不開心。作為一個母親,我覺得每一個小生命都應該快樂地成長,而不應像這樣被傷害。

是不是這個社會對產後女性的支援還不充足?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地宣傳,告訴大眾有多少比例的女人會罹患產後憂鬱症,觀察如果出現什麼症狀,就應該儘快去看醫生?而且不只產後憂鬱症,是不是整個社會對情緒病的認識也不足夠呢?記得香港早年對精神病的關注,都是不欲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興建精神病院,害怕精神病人傷害自己;其實,醫治中的病人,傷害人的可能性,較在我們身邊因為疏忽而病發的人少。我們應該正視精神病,患上精神病跟患上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都是病人而已。我們不應歧視精神病人,我們反而要多認識精神病的症狀,正如我們要知道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症狀一樣,有病就去醫治,那樣才會有健康的社會。

※本文為節錄,並有刪減部分篇幅。全文請參考本書Case 1〈什麼是法醫精神科1?─產後憂鬱殺子案〉。

▶▶ 閱讀更多 何美怡《誰是受害者?》

 
What The 法/法律誰說了算? 若你是法官, 你會怎麼判?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你曾覺得法官做出的判決,總是違背民意嗎?你是否納悶,法律究竟是保障好人還是壞人?

★小混混搶劫又性騷擾我女友,正當防衛殺死人,難道不行嗎?

情侶在山上看夜景遇到流氓行搶,行搶同時又心懷不軌又伸出鹹豬手騷擾,男友為了要保護女友,向前阻擋,成功壓制小混混。以為危機解除的他,卻一不小心「掐死」了小混混。法官竟然判男生「過失致死」,這還有天理嗎?

內容簡介:WHAT THE法?法律到底是誰說了算?(°①°) !最敢討論社會議題的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與法學界青年組成的專業法普媒體社群──「法律白話文運動」,帶領大家從爭議的議題思考法律問題,並從法律概念反思議題,讓你在這個媒體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介紹: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 ,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是國內首度針對青少年量身打造,和青少年觀眾討論新聞時事、社會議題的電視節目。透過豐富多元的短影音形式,節目團隊希望能促進對同性婚姻、情感教育、憂鬱症等各種不同議題的討論,並讓青少年的聲音有機會被聽見。

  〈What the 法?〉是「青春發言人」邀請網路新媒體「法律白話文運動」共同製作的單元。有感於近年來引發網路熱議的「恐龍判決」,深入探討其中隱含的社會價值和偏見。此系列以充滿趣味的網路語言貼近青少年生活,刺激觀眾用不同角度思考生活大小事。

文字|法律白話文運動

  由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成立的新媒體。對一般人而言,本該為人民服務的法律,因為內容有如文言文難懂,反而離人民越來越遠。於是,我們想透過網路與科技,發揮新媒體的各種想像,提供值得信賴的知識。我們相信,法律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它搭起一座理性的橋樑,用共存與共榮連結立場衝突的人們,而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帶領讀者走上這座橋樑,思考議題、關懷彼此,和我們一起塑造屬於台灣的法律文化。

  網站:plainlaw.me

  Facebook粉絲專頁: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Instagram:plainlaw.me

搶先試閱:〈恐怖情人相愛相殺,法律何解?〉

事件概要

22歲的真真,發現男友阿文有點「恐怖」。阿文不斷以死亡威脅想要分手的真真。在他倆前往日本旅遊試圖挽救感情的期間,阿文仍懷疑真真劈腿,且偷拍性愛影片威脅真真,甚至疑似向真真透露殺機。

「說到做到」的阿文,最後留給真真的,是頭部、頸胸部及手腳至少47刀。

我愛妳,最後殺了妳

讓人喘不過氣的愛

阿文與真真於民國103年7月結識,兩人很快並墜入愛河。但是,真真在交往期間發現阿文對她有極大的控制欲,偷看手機、日記本,翻閱發票的時間、地點和金額藉此推測真真的行蹤,常常懷疑真真是不是對他不忠,常常疑神疑鬼。日子久了,真真也意識到雙方個性不適合,再加上相處細節的壓迫和不舒服。於是,真真被阿文的愛逼迫得喘不過氣,想要結束這段感情。

剪不斷、理還亂,性侵、裸照樣樣來?

感情降到冰點的倆人,還是決定一起去日本旅遊,想對這段關係做出最後的掙扎,希望可以藉由出遊,找回當初相識、相戀的感覺。但是,不想發生性行為的真真,不但在他們下榻的住宿處被阿文性侵,甚至被偷拍裸照。

從日本回國之後,倆人正式分手告終,但是阿文對真真還是難分捨。當阿文知道真真和他分手一個禮拜之後,就連續幾天跟異性出去約會。痛苦與氣憤的他,不懂自己這麼努力付出,為何仍受到如此對待,更添愛恨交雜的情緒。

得不到妳,就要毀了妳?

兩人分手之後,阿文開始對真真進行約兩週的跟蹤、騷擾、侵入住處及恐嚇。阿文對真真說:「還記得手機裡的裸照嗎?跟我做愛,我就把裸照刪除。」

「為什麼你要讓我這麼害怕」、「你想毀掉我嗎」、「在日本都想殺人了」……兩人的對話紀錄,以及那天晚上阿文在超市買的刀,再加上事發前一天的訣別書:「一命償一命」、「想回到過去,這次不會再分開。阿文&真真絕筆」。如此多的線索,是否透露暗藏的殺機?

就算是屍體,還是想親吻妳

早上4點驚醒的阿文,難以平復心情,背上包包,裡面裝著超市買的刀,前往真真上班都會走的那條路。那天,有路人看到一位男子在親吻一個躺在地上的女子,而女子的身上都是血。

遇上恐怖情人,法律只能等到出人命嗎?

家暴受害經驗,影響依附關係

根據阿文的心理鑑定結果發現,其實阿文過往有家暴受害經驗,並且影響阿文與他人互動的依附關係。阿文的父親酒後會暴怒、體罰兒子以宣泄壓力,造成阿文某種程度的心理創傷,在心裡埋下「我沒有做錯事,為什麼要對我這樣」的疑影。阿文在成長的歷程中,經由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方式,學習到父親衝動、暴怒,然後再後悔道歉的因應模式。

性暴力加害者之犯罪循環路徑

性暴力加害者其實有其犯罪循環路徑,當其感受到壓力的時候,會產生負面情緒,進而衍生出扭曲認知。在扭曲認知的發酵之下,性暴力加害者往往也會在這樣的情緒下產生預謀犯案的想法,若其負面情緒以及扭曲認知也未能及時得到抒發及解決,便很有可能犯案。

犯罪循環路徑圖(以阿文真真案件為例)

感受到壓力 -> 產生負面情緒 -> 扭曲認知 -> 預謀犯案 -> 犯案

真真準備想和阿文分手 ->「我對妳那麼好,妳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當我們發生性行為後,我們也可能就會和好如初/我要妳用性來補償我的損失 -> 準備性侵 -> 性侵

「愛不是占有,也不是被占有,愛只在愛中滿足」

高院更一審法官也在判決書中提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的一句話:「愛不是占有,也不是被占有,愛只在愛中滿足」,法官認為從此案可以窺知,阿文內心誤把占有當成愛,且任由占有欲滋長,最後舖天蓋地吞噬阿文的理智,演變成殺死真真再自殘,造成感情無可挽回的局面,因此陪葬兩個家庭幸福的悲劇。

加害者的加害背後成因,不是受害者受害的理由

當然,縱使阿文加害成因部分來自其受害之經驗,但是加害者的加害的理由及其背後成因,從來不是受害者權利爭取及受到保障的理由。在親密關係中,雙方因互動而衍生出擁有、控制並支配彼此的心態,我們應該時時反思以及檢視,是否發展出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 閱讀更多 公共電視, 法律白話文運動 《What The 法:法律誰說了算? 若你是法官, 你會怎麼判?》

 
怪癖心理學/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內容簡介:一切怪癖、潛伏於日常的異常行為,都是內心欲望的投射,起因於得不到愛的孤獨感。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作者介紹:岡田尊司(Takashi Okada) ,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肄業,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於京都大學研究所「高級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與「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曾經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與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

  著有《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等。

搶先試閱:〈恐怖的完美主義〉

三島由紀夫的完美主義

作家三島由紀夫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這一點可以從他作品中近乎完美的一字一句以及極高的作品完善度上看出來。而實際上,正如人們所知曉的,他本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滲透著強烈的完美主義色彩。

眾所周知,三島先生極其看重約定。不管是寫哪一部作品,他都會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據說他對時間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自己從來沒有遲到過,也從來沒有等候別人超過十五分鐘。

據說三島先生還是單身的時候,有一次他約女方吃飯,對方遲到了,於是三島先生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請慢用」,在離開之前他甚至連飯錢都付了。從這件事情便可以看出三島先生對於不守約定的人是如何蔑視與諷刺。

還有一次,三島先生與作曲家黛敏郎一起進行歌劇創作。黛敏郎因為沒有按約定時間完成作曲,向三島先生道歉並申請上演時間延期,三島先生卻直接取消了作品的演出。這件事也導致之後兩人關係決裂。如若沒有按最初約定的進行,三島先生寧願放棄也不會有一絲妥協。

這樣的完美主義,大概也是三島最後選擇自殺的淒慘結局原因之一吧。

無法釋放本能

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總是被束縛在正直善良的義務感中,無法將自己的本能隨心所欲地釋放出來。他們認為本能和欲望是汙濁邪惡的。

在性生活上,完美主義者通常表現得僵硬,動作呆板拘謹,無法做到真正從內心去享受。這也是因為完美主義者的內心太過束縛,無法自由地釋放自己的本能和欲望。這樣的人,理性思維太過發達,壓制了自己真正的感覺和想法,他們常常拘泥於表面形式,太過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原本期待的是什麼了。

完美主義者總是能在虛幻的理想世界中找到自己所憧憬的愛人,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假想世界中,他們才能找到完美無瑕的對象,所以他們也常常會把偶像和明星看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而當現實中那位異性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完美主義者又會覺得眼前這位是如此滑稽、醜陋,愛情的幻想也隨之破滅。完美主義者即使真正遇到了理想中的異性,也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因為對於盡善盡美的追求,使得他們無法如實地坦露自己的欲望。如實說出「我想看到你的肌膚,想和你一起做愛」這樣的話,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太傷自尊,因為親口說出這樣的欲望,等於是把自己性的缺乏以及渴望真實地展現出來,這無疑是對自身完美的自我否定。

完美主義的悲劇:《黑天鵝》

由娜塔莉.波曼領銜主演的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悲劇,娜塔莉.波曼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影片講述芭蕾舞演員妮娜作為首席舞者被選拔為《天鵝湖》的天鵝王后,而天鵝王后必須同時出演純真無瑕的白天鵝和魅惑邪惡的黑天鵝。有潔癖的妮娜在白天鵝的表演中無可挑剔,卻始終無法演繹出極具妖媚的黑天鵝。總監湯瑪斯告訴她必須完全釋放自己,真正了解性的喜悅。但是妮娜對親身體驗性的快樂有極大的排斥。不僅如此,完美主義的妮娜也無法接受邪惡的自己,常常有想懲罰不完美的自己的衝動,因此她經常摧殘自己的身體。

為了能夠完美地詮釋「黑天鵝」這一角色,妮娜甚至瀕臨精神崩潰。她不斷節食,身體愈來愈消瘦。為了能完全釋放自己,妮娜甚至開始吸食大麻,放縱於情色肉欲之中。然而,這一切只是讓她的精神更為錯亂,最終陷入充滿幻覺與妄想的世界當中。

影片中還有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妮娜的母親。妮娜的母親也曾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後來由於懷上了妮娜,不得不放棄夢想,但她又時刻都在憧憬這一天,於是她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女兒妮娜身上。和所有精心呵護孩子的母親一樣,她對妮娜一直嬌生慣養。但是,透過電影中的某些片段,我們可以窺視出妮娜母親的異常心理。在得知妮娜被選為首席舞者的時候,她特地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在家裡等妮娜。而妮娜卻因正在節食表現得很不情願,這時妮娜的母親立刻變了臉色,要把蛋糕扔進垃圾桶裡。

妮娜立刻慌忙上前安慰母親,吃了一口蛋糕。妮娜這完全是在看母親的臉色做事。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表面上好像是妮娜無私奉獻的母親在支撐著一切,實際上一直費盡心機維持這一切的卻是妮娜,妮娜的母親一直是在依賴著妮娜而生存。

總監告訴妮娜,如果要感受到性愛的愉悅,可以嘗試進行自慰。第二天早上,當妮娜醒來想在床上自慰時,突然發現母親正在床後面的椅子上打盹。妮娜母親的目光甚至投向妮娜的性生活,這一幕充分表現出妮娜的生活無時無刻不被母親束縛著,她必須在背負苦痛的同時,做母親眼中純潔無瑕的好孩子。

對於在過度承受父母的期待及愛護的環境下長大的人來說,妮娜的情況絕對不是特例。她可以完美地詮釋白天鵝的純真無瑕,卻無法演繹出黑天鵝的邪惡魅惑;試圖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欲望,適度地追求自身本能的愉悅感,卻時常被無處不在的母親的目光所束縛阻礙著。

「我終於完美地做到了。」妮娜最後雖然嘗到如此的成就感,達到藝術的巔峰,卻付出了無比沉重的代價,不僅失去自己的肉體和靈魂,最後甚至昏死在舞台上。

(未完,完整內文請見本書。)

▶▶ 閱讀更多 岡田尊司《怪癖心理學》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謝宜安/時代的翻譯者
謝宜安聯合報
《大港的女兒》書影。(圖/麥田提供)
推薦書:陳柔縉《大港的女兒》(麥田出版)

由陳柔縉所寫的小說《大港的女兒》,似乎可以玩笑的說是一本「不必擔心考據的小說」。陳柔縉擅長書寫歷史,尤其是日治時代的生活史,遍及博覽會與印章、廣告與新奇器物等主題。她將古舊泛灰的歷史翻出新奇好玩的內裡,配以大量影像,宛如取一瓢昔日之水,將最原初、鮮活的過去端到讀者眼前。

《大港的女兒》承襲作者一貫作風,呈現一九三○年風華年代至今的百年流離,刻畫主角孫愛雪自少女而人婦、自台灣而日本的離散生涯,並不時將鏡頭轉至父親孫仁貴、大戶王家眾子、孫家女傭等人物身上,顯影大時代下的共相。書中史料信手捻來:戰後出逃要帶著白布條,以便落水時可以偽裝大魚嚇阻鯊魚、二二八後哭泣的女人拉著貨車拖屍體、戰後反國民黨人組織地下報紙《天亮報》、解嚴後古物商偷盜日式房屋,意外發現檔案並向當事人兜售……寫實細節琳瑯滿目,頗有讀歷史書的趣味。陳柔縉的敘事聲腔不時介入故事,如上學的一段,補以女學生、台籍學生就學比例的統計研究,或者是做今昔對照,如觸及戰時女性生育數與今日的巨大差異。她宛若時代的翻譯者,將已逝時代翻譯成今日可理解的現實。連當代讀者難以理解的日文漢字,也逐一標註出中文語意。

這種親切是給當代讀者的引路燈,也是使小說讀者出戲的雙面刃。閱讀本可以穿梭時空,《大港的女兒》卻始終隔了一層當代敘述者的聲腔。或許相較於小說讀者的娛樂體驗,此書更在意的是「時代的中介」,正如同作者後記所言,「感受台灣百年歷史風雨情緒的書寫」。或許因此,帶給讀者的感受,近似於漫無目的的旅遊,時間的流逝(而非主角動機)是故事推進的唯一動力。當鏡頭輪流拂照時代下的眾生相,個人煩惱便難以像多數小說一樣,成為讀者心繫的核心。若是《一千零一夜》中說故事的王妃雪赫拉莎德,恐怕難以見到天光。

此一特性,與小說的傳記性質有關。《大港的女兒》以旅日女性郭孫雪娥的一生為本,雜以作家的虛構。傳主擁有傳奇生涯,出身高女菁英,異國開創洗衣事業有成,在丈夫郭榮桔去世後,以八、九十高齡擔任製藥公司社長。以歷史角度言之,此一女性視角的呈現有其重要性,正如同書中提到的,郭榮桔知名於資助台獨運動,報導上常將妻子郭孫雪娥的洗衣事業納入丈夫版圖,忽視其個人成就。即便孫愛雪自信且優異,仍成為了歷史眼光中默默付出的女性。這是常見於女性身上的困境,《大港的女兒》平衡了這一視角,呈現出較少受到關注的女性生涯。《大港的女兒》選擇對歷史誠實,卻忽略了小說文類的獨立性。其實,兩者也並非不可得兼。

 
戴口罩的意外優點 不必微笑
作家麥金塔說,戴口罩真是太自在了,即使新冠肺炎出現了解藥,她還要繼續戴口罩過日子。麥金塔形容自己長著一張臭臉,在路上或逛超市時,常有陌生人對她說「笑一笑嘛」或「開心點」。

職業媽媽的睡前談心時間
如果你是職業媽媽,你一定也有這樣深刻的感受:每天在公事和孩子之間忙得焦頭爛額,時間怎麼都不夠?來看看春樹科技發票怪獸共同創辦人Michelle,如何用專案管理的精神,有效率地經營有品質的親子關係。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