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盟的關系陷入低谷之際,習近平與歐盟最重要成員德國的政府總理通話,在分析人士看來,是在向外界傳達一個信息:雙方不希望關系繼續下行。
3月22日,歐盟、英、美、加拿大同時宣布對侵犯新疆少數族群人權的多名中方責任官員實施制裁。這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歐盟首次就人權問題制裁中國。北京也立即宣布了反制裁,涉及包括學者、智庫及歐盟議會議員在內的歐盟實體和個人。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教授、政治學者辜學武看來,這是雙邊關系的一個「戲劇性變化」,因為就在此前不久,歐盟剛剛公布了中歐全面投資協議的文本,而該協議是雙方經過長年的談判達成的,尤其對歐盟政治具有重要意義。
歐中關系因相互制裁陷入僵局,是此次習近平與默克爾通話的背景。而選擇目前時間點,辜學武認為還有另一個因素:默克爾今年秋天大選後即將退出政壇。他舉例說,2011年開始的德中政府級磋商已舉行了5輪,今年計劃進行的新一輪對話,德方不想推的太遲。
據新華社報道,默克爾在與習近平通話時表示,德方願同中方一道籌備好新一輪德中政府磋商。德國《時代周報》援引未經證實的消息稱,磋商將於4月底舉行。
排除誰 的「干擾」?
輿論分析認為,默克爾和習近平希望對急劇下滑的中歐關系做一些補救、平衡。從有關通話的報道看,雙方似乎希望突出合作交往方面的積極前景。德國表示希望盡快恢復人員往來,在抗疫、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
一種分析認為,中國領導人希望通過默克爾在歐盟的影響力,尋求改善關系的可能性。辜學武指出,歐中關系發展中,默克爾向來扮演著推手角色,這與她執政的務實風格、理念不無關系。另外鑑於德國在歐盟內主導性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這一解讀也是順理成章的。
習近平在通話中強調,中歐關系發展應「相互尊重,排除干擾」,「中國發展對歐盟是機遇,希望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真正實現戰略自主。」在北京看來,歐盟不應該受到美國的「干擾」。
但政治學者辜學武指出,中方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在對新疆政策的制裁問題上,布魯塞爾在時間上或與美國進行了協調,但在內容上,歐盟可以說是「義無反顧,而且社會支持度非常高」。德國和歐洲社會認為,在新疆發生的事情與他們的價值觀格格不入。因此做出制裁決定是出於自覺和信念,並不是受到美國的「干擾」。
落差與現實
默克爾在與習近平通話時表示,歐方在對外關系方面堅持自主。中國官媒引述她的話說,當今世界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更加需要德中、歐中合作應對。柏林政府發言人周三則表示,默克爾強調了對話在雙邊關系所有領域中的重要性,在雙方存在分歧的議題上也不例外。
歐盟新的對華戰略對中國的定位是一個“矛盾綜合體”:既是合作伙伴,例如在經貿、環保、多邊協作領域;又是價值觀和政治體制上的競爭對手。
辜學武認為,北京尚未完全接受這一思路,仍在強調中歐不是競爭對手或敵手,而是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伙伴,“雙方的認同仍有落差”。但他相信中國會逐步接受這一既成事實——經濟的合作、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政治和資本體制的競爭,三個板塊平行存在,互不干擾。“因為這對大家都合適,雙方都不願因為有競爭而放棄合作,或者為合作而回避各自的價值觀之間的距離。“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