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真的面臨著一個多年未見的「大變局」,所以剛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官學兩界分析起來各說各話,正出現的經濟現象,也複雜得出現背反的解釋,比如事關中國經濟命根子的通膨和通縮,可能同時現身,稱為「餐桌通膨」、「車間(意指工廠)通縮」。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數十年經濟,特別敏感的是冷熱縮脹,所謂冷熱主要是在過去宏觀政策不穩,一收就緊、經濟下滑,一放就亂,經濟過熱;縮脹則指伴隨著冷熱交替,不斷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交替威脅。
中國的理政者最怕的還是通膨,那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大通膨下的搶購風潮以及最後引致的政治大動盪。而中國經濟今天的成功,卻是在江朱後期和大部份胡溫年代,出現的「低通膨、高增長」。然而伴隨著經濟下行,這種理想的模式不再,宏觀政策變得既防縮,又防脹。
中國經濟最近出現新款通膨現象,這種現象官方不承認,但民間叫苦連天,又由於通膨主要顯現於蔬菜和水果,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又有「餐桌通膨」和「來自底層的通膨」之說。
經濟學意義上的通貨膨脹,是描述太多貨幣追逐太少的供應,物價持續上升,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而在中國就被直接理解為物價大漲、錢不值錢。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經濟數據,發現4月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數據顯示物價上全線上漲,其中鮮菜鮮果價格上漲11.9%。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方解釋說,鮮果價格上漲明顯是受極端天氣等季節性因素影響,這種季節性的短期衝擊不具有持續性,鮮菜鮮果價格上漲不會持續在高位。
由於一個山東蘋果要賣人民幣5元,一粒進口的櫻桃要賣人民幣6.9元,中國人民嘆失去「水果自由」,很多人在統計局的說法之外,探求水果和蔬菜上漲的真相。「央視財經」都證實,在北京新發地果品批發市場,水果價格每公斤平均在人民幣6.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漲了大概在78%左右。近三個月水果價格連續上漲,最近一周的漲幅達到10% ,目前價格比較春節前總體漲幅在50%以上。
中國民間最新戲謔,說「吃不起水果就吃肉」,但回頭一看,肉價也漲得邪乎。因非洲豬瘟大殺豬,肉價已經大漲,國家發改委預測下半年還要大漲七成。但剛公布的中美貿易戰最新戰果,是中國拒買了大批美國肉,所以沒有人敢預測,肉價將會怎麼漲了。
中國物價統計中占比最大的是食品價格,食品價格中漲比最大的是肉菜副食,對「餐桌通膨」。由於面臨外戰,對來自餐桌的通膨壓力,目前只有民間的抱怨,沒有學界評估。
按理說通膨跟通縮可交替出現,不會同台相爭,但除年初就有中金公司的預測報告,發出通縮的警號外,現在有經濟學者認定通縮現象已經出現。
經濟學意義上的通縮,多指貨幣流通數量減少,但也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現象。更有量化指標說,在通膨率為零時才出現通縮。但有經濟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通縮現象,那主要指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居民和政府名義收入均面臨明顯減速,企業盈利增長大幅放緩,反過來又令生產部門減速。
還是中國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經濟數據,中國工業增加值從8.5%的增速快速回落到5.4%;製造業的投資增長出現了明顯回落,6.3%降低至6.1%;社會消費品增長數據從8.7%下滑至7.2%。
同時另一方面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十個年吞吐量在千萬級別的機場出現客流負增長,包括了北京、海口、三亞等熱門地區。與之同時,中國工業的支柱產業汽車生產面臨困難,因為汽車消費量也出現大幅下跌,年降16%。
這種「餐車通膨、車間通縮」的現象,很難用傳統經濟學解釋,但用中國最新潮的經濟學可說得通,那就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出了點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