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明明身在中國大陸,出個門卻繞了歐美一大圈!大陸新社區偏愛「洋地名」,曾引發網友戲謔稱,「我上午開車出去逛了一圈,路過美洲花園、維多利亞小鎮、坎城灣、溫哥華廣場、羅馬假日、諾丁山、普羅旺斯、巴黎春天,你猜我在哪個城市?」
大陸新公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不能以外國人名、地名來命名,其中包括居民區、樓群、建築物等,將開始進行整頓。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昨在頭版呼籲,清理整治居民區、大型建築物等存在的「大、洋、怪、重」等地名的工作正在進行,希望各地更名,更加注重歷史文脈保護。
這篇標題「隨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暈」的微調查稱,在西南某個省會城市,乘客張璿跟計程車司機說要到「挪威森林社區」,司機一聽就抱怨說:「好好的社區,幹嗎非得起個洋名?怪裡怪氣,找起來也麻煩,根本不知道在哪兒!」
事實上,這並非該城市才有的獨特現象。以北京為例,有柏林愛樂、加州水郡、威尼斯花園、印象紐約公園、佛羅倫斯小鎮;上海有倫敦廣場、京都苑、哈佛公寓、新加坡美樹館。連鄭州這類二線城市,也有聖提雅娜、阿卡迪亞、曼哈頓廣場等洋社區。
洋地名找不到 「在家卻迷路」
市民對「洋地名」其實不太買帳。一位老住戶表示,原本還記得大概位置,有些地方換了站名,找都找不到了;有些「洋地名」,記都記不住,說也說不出來,土生土長竟然「在自己家,卻迷了路」。
大陸知名導演馮小剛就曾炮轟,「這是開發商的極度不自信!」他質疑說,很多加州水岸、格拉斯小鎮,你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在中國那麼多地方是外國名字?你在美國,不會有個地方叫「通縣」或叫「蘇州」。
上萬地名被遺棄 歷史文化中斷
二○一四年大陸地名普查結果顯示,一九八六年以來,中國約有六萬個鄉鎮名字、四十多萬個村名被遺棄;二○一三年大陸民政部資料顯示,一九八○年到二○○三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四成,導致空間地理和歷史脈絡,因地名消失而中斷。
雲南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國際交流部長汪潔泉認為,傳統地名能夠解讀出一個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地名承載一個地方的地理、歷史、文化資訊,盲目使用「洋地名」,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斷代。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誌,每個地方氣候地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亂起洋名,必會破壞這些文化傳承,而對洋地名的追逐,不僅容易迷失自我,還照見了一種懶惰思維,更反映出一種文化的不自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