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古人員去年在黃海海域發現一艘沉沒戰艦,近期因一組瓷盤碎片出水,確認這艘沉艦是一百多年前中日甲午海戰遭擊沉的清廷北洋水師「致遠艦」。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海域對陣,又稱中日甲午海戰。最後北洋水師失利,被擊沉五艦。其中,四艘戰艦沉沒在交戰區,分別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
致遠艦和其管帶(清代軍職,相當於海軍艦長)鄧世昌的事蹟,最受人注目。致遠艦是北洋水師中航速最快的戰艦,由英國建造,一八八七年完工交付清廷。該艦在甲午海戰與日方激戰五小時受重創後,管帶鄧世昌欲衝撞日艦吉野(一說松島)與之同歸於盡,但遭日方擊沉,同艦官兵246人殉職,鄧世昌與其愛艦同沉海底。
大陸中央電視台報導,二○一四年大陸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一千六百噸左右的沉船,疑似中日甲午海戰的沉艦,但無法確認身分,遂命名為「丹東一號」。
「丹東一號」沉船位於鴨綠江口西南約五十公里海域,大陸考古人員通過抽沙與測繪,陸續確認沉艦兩側弦邊、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遺物。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十管格林機關炮等,並猜測這艘沉艦可能是「致遠艦」。
最後破解「丹東一號」身分謎團的關鍵證據,卻是一組瓷器碎片。考古人員指出,近期一組出水的純白圓形瓷盤正中間出現篆書「致遠」二字。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領隊周春水表示,致遠艦和靖遠艦是英國公司設計建造的兩艘姊妹艦。出自靖遠艦、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一組餐具,盤子中央部位就標明船名「靖遠」。而沉艦發現的瓷盤碎片,經過拼接後,盤子中央出現相同字體的「致遠」標記,以此對比,成為確認「致遠艦」身分的證據。
據水下測繪圖顯示,該艦艦體大部分深埋於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杆至艉部約五十公尺,寬約九公尺至十公尺,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鐵板以鉚釘連接,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船體外輪廓形態尚可,但船艙受戰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抽沙後,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並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