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1/14 第11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千分之三的意義/兩位聽損兒爸爸一起攜手走過的成長路程
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閱讀筆記 【書評•新詩】陳育萱/讓靜與鬆的韻律擺渡日常

編輯小語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當以暴易暴看似成為不得不的選擇,非暴力的主張還有什麼意義? 非暴力常被誤解為出自冷靜靈魂的消極手段,巴特勒則賦予它全新的政治想像,她認為非暴力與憤怒、仇恨,甚至毀滅都並不相違,是一種充滿憤慨、激情與攻擊性的表達形式。透過肉體抗爭與不合作,抗爭者向當權展現其存在;當弱者受暴力斲傷而催折,他人則透過悲慟與紀念賦予其生命存在價值。從而超越了個人主義,一種新的、全球性的平等理想也就此誕生。

內容簡介: 在公民不服從運動於各地風起雲湧的當代,誰有權來界定什麼是暴力、什麼是非暴力?當你是一名為了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抗爭者,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你可以行使暴力?反過來說,又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國家權力能夠「合理」行使暴力?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政治的倫理學。 當代非暴力政治的難題在於:對於到底該如何界定一種行動是否暴力,往往看法分歧,從而導致了國家在行使暴力上的獨佔權。本書集結了茱蒂斯・巴特勒近年對政治倫理、國家暴力與抗爭運動的關懷與思索成果。針對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問題、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必要,以及我們保衛他人的義務,都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剖析。

作者介紹: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1956年生,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

巴特勒為女性主義理論代表人物,其著作《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一書,更是女性主義的必讀經典。她近年的研究關懷,則轉向政治、暴力與倫理問題,被稱為「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巴特勒參與了學術界連署,讉責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並促請香港政府捍衛學術自由,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搶先試閱:〈書摘〉

能將我們跨越地緣政治的暴力地區而相互牽引的這種聯繫,可能是未知且脆弱的,還可能裝載了家長主義與權力,但仍可以從對暴力至上與暴力必要性的質疑中所衍伸出的橫向團結形式,來強化這些聯繫。堅毅不摧的團結情感,接納了這種同盟的橫向特徵、對翻譯永遠的需求,以及標誌著其失敗的認識論極限(包括當中盜用與抹煞的層面)。承認脆弱性,但不將其視為主體屬性,而視為社會關係的一個特徵,並不意味脆弱性是身分、類別或政治行動的根據。相反地,在脆弱性條件下展現的堅毅,是其自身力量的一種證明,這跟擁護力量,視其為非脆弱性又有所不同。征服條件會再現它所反對的支配形式,並會貶低催生出團結

與轉型同盟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與傳播性(contagion)形式。同樣地,對非暴力的偏見往往將其視為消極且無用的,這往往暗中取決於性

別的屬性劃分,陽剛特質代表了積極,而陰柔特質則與被動掛鉤。重估這些價值無法將這種二元對立的假象給擊垮。事實上,非暴力的力量,往往是基於對隱姓埋名的暴力形式進行抵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反抗模式。非暴力揭露了國家的詭計,國家把對黑人、棕色人種、酷兒、移民、無家可歸者、異議者所做出的暴力防衛給合理化—彷彿他們同樣都做為破壞的載體,必須基於「安全因素」被拘留、監禁或驅逐。甘地心目中的「靈魂力量」從未與具身化的姿態徹底區分,後者是一種當生命存續性遭到攻擊的狀況下,仍然能生存與堅持下去的方式。有時能在社會關係所致的苦惱中繼續生存下去,往往是擊敗暴力的終極手段。

將非暴力實踐與一種不同於破壞性暴力的勢力或力量給聯繫在一起(體現在反抗或堅毅不摧的團結聯盟中),便能反駁「非暴力是種疲弱且無用的消極性」這種說法。「拒絕」不等同於「無所作為」。絕食抗議者拒絕再現囚犯的身體,並表示監禁的權力已經對被監禁者的存在本身造成攻擊。罷工或許稱不上一種「行動」,但卻透過撤回了對延續資本主義剝削所不可缺少的勞動力,從而宣告了自身力量。公民不服從看似只是一種「選擇退出」(optingout),但卻公開評判了法律系統是不正義的。它必須行使一種法外的裁判。這種衝破那道將人隔絕在外的柵欄或圍牆的行動,即是行使法外的自由主張,因為現有的法律制度未能提供這份自由。對一個會使殖民統治延續、加劇對全體人口的剝奪、流離失所、褫奪公民權的政權進行抵制,即是宣告政權的不公,並拒絕再現這種罪行、使之成為常態。

要使非暴力擺脫哪些生命值得存續、哪些生命能棄如敝屣的這種戰爭邏輯,就必須使它成為平等政治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對公開領域(包括媒體以及公領域中的所有當代序列〔permutation〕)進行干預,才能使每條生命都變得可悲慟,也就是要使每條生命都值得活著、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生命。要讓每條生命都具有可悲慟性,換句話說,就是要使每條生命都能免於暴力、系統性拋棄或軍事消滅的侵害,而能夠以自身的樣貌來延續生命。為了抗衡這種經常合理化對黑人和棕色人種社群犯下的警察暴行、對移民的軍事暴力,以及對異議者的國家暴力的致命幻象圖式,必須訴諸一種新的想像—即一種能理解生命間相互依存性的平等主義式想像。這種想像是否不切實際且無用?是的,但它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現實,其不依賴工具主義邏輯,也不依賴會複製出國家暴力的種族幻象。這種想像中的「非現實主義」(unrealism)成分就是力量的根源。在這個世界中,我們要的不僅是每個生命都應該跟他人的生命被一視同仁地對待,或每個人都應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雖然上述兩種可能性都必須被肯定。但下一步還要關注的是:「每個人」打從一開始,就被交付給另一個社會上的依賴者,但並沒有適當資源來讓人釐清這種生命所需的依賴性,究竟是剝削還是愛。

我們不見得要彼此相愛,才能形塑有意義的團結。批判功能與批判本身的出現,已與既棘手又珍貴的團結關係給綁定在一塊,我們的「情感」(sentiments)則牽引著構成這些關係本身的矛盾性。我們隨時都可能分崩離析,因此我們才要拚命地維持團結。唯有到了那時,我們才有機會在關鍵的共同點上存續:當非暴力成了一種渴望他人擁有生存的渴望時,就出現了一種說法:「你是可悲慟的,你的逝去將讓人無法承受,而我希望你活著,我要你自己也有求生渴望,請把我的渴望當成你的渴望,因為你的(渴望)也早就是我的了。」此處的「我」並不等於你,但沒有了「你」,「我」的概念也變得無從想像—狂暴的愛、戰鬥性的和平主義、攻擊性的非暴力、激進的延續—只盼我們能在這種束縛之下,找到方法與生者共存、緬懷死者,在悲傷和憤怒中、在死亡陰影籠罩下充滿困礙與艱苦的集體行動軌跡中,展現出我們的堅毅不拔。

▶▶ 閱讀更多 茱蒂斯・巴特勒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千分之三的意義/兩位聽損兒爸爸一起攜手走過的成長路程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兩位聽損兒爸爸謝國樑、詹斯敦的相遇絕對不是偶然,而是上天巧妙的設計,這段際遇背後也有其非凡的意義。兩位素昧平生、個性截然不同的爸爸在雅文基金會相遇,開啟了他們人生下半場的新里程。這是一個仍在發生的「生命故事」,證明在你生命艱困的時候,心裡有依靠是很重要的,領你走出幽暗山谷的摯友何其珍貴!祝福所有人身邊都有一個這樣的人,能陪你一同走過荊棘之路。

內容簡介:聽損可以藉由手術、輔具,復原部分聽力功能,但是這個可以醫治的遺傳疾病,為什麼還是讓許多父母心痛呢?聽損兒在手術、開頻後,第一次聽到聲音的瞬間,表情通常是驚慌疑惑。醫師解釋,多數人利用電子耳聽到的聲音,無論是清晰度、音量等等,都會與助聽器完全不同,孩子尤其會對這樣陌生又突如其來的刺激,感到不知所措。啟動開頻不過短短幾分鐘,父母與孩子卻常常走了一整年。而當孩子可以努力跑著、跳著的那一刻,才總算與這個紛雜又吵鬧的世界真正連上線。

作者介紹:謝國樑 ,南加大社會系畢業,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管理學碩士。曾任公誠證券總經理、立法委員、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英文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董事長、艾森豪學人。現任華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斯敦 , 紐約州立大學管理系畢業,喬治亞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碩士。曾任美國國際物流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ogistics)亞洲區副總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與服務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曼哈頓軟件大中華區總經理、SCC(Supply Chain Council)美國供應鏈理事會中國區總裁。現任喬治亞理工學院國際事務部亞太區執行總裁/基金會秘書長。同時也是美國LMI領導力發展中心認證教練。

搶先試閱:〈電子耳壞掉?一年內要開兩次刀是什麼意思?〉

  如同謝國樑說的,陪著孩子平安長大,對我們這樣的家長來說,是奢求中的奢求。聽損兒不光是在學習上會有問題,包括未來的人際關係、就業、心理狀態等等,都是我們必須更加注意的。

  何況電子耳這樣的輔具雖然使用年限較長,但也不保證不會壞,只要一有毀損,對配戴電子耳的兒童而言,絕對是晴天霹靂。

  就那麼不巧的,衛斯理碰到了這樣的狀況。

  在衛斯理開完刀後一年左右,一切都好像步上正軌,他對於外界的反應愈來愈好,也可以與人對話了。我還記得那天是二○一八年的五月二十七日,我們到家附近的公園玩,陽光正好,他笑得超級燦爛,我就坐在涼亭裡,覺得自己真是個幸福的爸爸,生命中的烏雲總算都過去了。

  殊不知,我覺得的幸福都是建立在無知之上。

  隔日,我帶他到亞東醫院的聽力醫學中心,做例行性的聽力檢查。沒多久,我察覺到聽力師的臉色很凝重,看起來有些不對勁,但是他不說話,我也就沒有多問。

  過了一會兒,他跟我說,衛斯理左耳的接收器一直呈現沒有收到訊號的狀態,很有可能是植入體壞掉了,根本無法協助衛斯理聽到外界的聲音,也就是說不知道從多久以前開始,他就聽不見我們在說什麼,只是我們都沒有發現。

  植入體壞掉?那是多嚴重的大事,意味著開刀不過一年的衛斯理,極有可能必須再開一次刀,把壞掉的植入體取出,再置入一個新的。如果做不到、或選擇不做這件事,那就是衛斯理又要回到「聽不見」的原點,一切重來一次。

  「到底是怎麼壞掉的?」身為爸爸,我對於自己的輕忽有些自責,又找不到頭緒。

  現在回過頭來想,衛斯理是個活潑的小男生,那陣子他有個習慣動作是,進到電梯裡就會用力的將背往角落靠,砰的一聲,他覺得有趣,有些電梯裡又裝有扶手,那個扶手又剛好與他差不多高度,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些頑皮的小動作間,不小心讓扶手敲壞了接受器。

  但是,事情怎麼發生的,在那當下都已經變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得趕緊跟陳光超醫師討論,要怎麼挽救或更換損壞的接受器。 沒想到事情一波三折,醫師告訴我,由於接受器的代理商與醫院間有些糾紛,在糾紛告一段落之前,他沒辦法在醫院裡幫衛斯理開刀。

  在這裡要跟大家解釋一下,由於電子耳的手術相對精細,又是在神經最多、最密集的頭部開刀,通常我們都會希望是由第一次執刀的醫師,來為患者動接下來的每一次手術,因為只有他最了解患者的狀況,以及植入體擺放的位置,所以衛斯理的這場手術真的非陳光超醫師不可。

  我聽到這個消息,整個人火氣都上來了。

  這是多荒謬的一件事?因為醫院與代理商之間的糾紛,我的孩子就不能由原本第一次執刀的醫師動這個至關重要的手術?

  得知這個消息後,我決定用盡各種方法為衛斯理找出路。一方面找在中國的代理商,問問有沒有辦法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則找上原廠,寫一封交代前因後果的信,給原廠的創辦人兼CEO英格伯.侯和麥雅(Ingeborg Hochmair),告訴她,現在有個台灣的孩子用了她的產品,因故損壞,希望能夠回到原本的醫院動刀修復,卻因為品牌在台灣的代理商與醫院發生糾紛,因而罔顧孩子的權益與健康。

  即便原廠回覆告訴我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們會協助解決。但是衛斯理的聽力一日不回復,我就一日放不下心。

  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我從醫師那邊得知,他們即將在六月底於比利時召開電子耳全球大會,屆時全世界的廠牌、醫師都會到場,我心一橫,決定買張機票自己飛過去一趟。

  我一個患者的爸爸,隻身闖到了電子耳大會的現場,原廠的工作人員、台灣的代理商在會場看見我都很驚訝,他們都說我瘋了。我本來就不是順從於命運安排的人,遇到任何困境,我都會企圖扭轉。更何況那是我的孩子,我必須為他做所有我能做的事情,只要能換回他的健康,即使自焚也在所不惜。

  最後,我終於順利的與電子耳廠牌的創辦人侯和麥雅見到面了,約了時間將這件事情交代清楚,對方也承諾會協助我解決。

  回到台灣,侯和麥雅兌現了她的承諾。同年八月,衛斯理動了第二次手術。幸好手術順利,只是這次衛斯理再度歷經沒有聽到聲音的兩個月,這下他又需要一點時間與新的接受器磨合。

  換接受器可以想像成是配了一副新的眼鏡,剛戴上時會有頭暈不適感,一陣子之後才會漸漸轉好。衛斯理與新的接受器也是一樣狀況,一開頻後,他一聽到聲音就情緒不穩、想要大哭,我們花了一些時間陪他重新磨合,還好孩子的適應力強得不得了,一陣子後他又變回那個開朗活潑的孩子。

  感謝主,雖然又經波瀾,但至少這場災難的結局是好的,希望未來的路愈來愈平坦,我每天都為孩子禱告。

▶▶ 閱讀更多 謝國樑, 詹斯敦 《千分之三的意義:兩位聽損兒爸爸一起攜手走過的成長路程

 
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文、圖節錄自網路與書出版
圖/網路與書出版提供
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加總在一起,關上了她面對世界的門,但科學給了她解鎖的金鑰,寫出這本書。 幫不懂人類是怎麼回事的人,提供解釋。幫自以為懂得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

內容簡介:房間凌亂,純屬熱力學的正常失序。人際糾結,只是蛋白質的自然游離。活化基本趨力,打造社群化學鍵。屏除從眾心態,真誠接受你的怪!看懂人類「身心運作機制」的十一堂科學課,學會如何「當一個人」! 本書以罕見、原創的「心理回憶錄/圖解分析/科學入門知識介紹」多合一形式,追問身心地帶令人費解的常軌脫逸或糾結景象,搭配作者親繪、深入淺出的二十餘幅「手寫風」圖表,溫暖包容的心靈精神觀與廣納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的基礎科學世界觀和諧共振,交織出這本幽默有餘、嚴謹有度的「人類心智現象解說指南」——原來生活決策有分「箱型思維」與「樹狀思維」?人人個性有別,都是「蛋白質」搞的鬼?宇宙萬物注定失序,清掃房間只是違逆「熱力學」的徒然之舉?「一見如故」或「平行時空」,都是「波長」不同步的問題,振幅各異,絕不可能搖擺共舞;人與人憑靠「化學鍵」牽連相依,自然界「四大作用力」也在其間吸斥生剋。「人我」化成,其來有自,這本新世代天才學者的得獎大作,將領你踏上「與人同相」之路⋯⋯

作者介紹: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化學博士。現從事博士後研究,專攻「轉譯生物資訊學」(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她於八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SD),二十六歲時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嚴重影響學習與職涯。也因此,她不斷鑽研人性,並憑藉所學專長,努力開拓理解人類行為的科學途徑。本書是她第一本著作,榮獲2020「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Science Book Prize),為該獎史上最年輕得主。

搶先試閱:〈失序卻有序的人〉

顯然,對我來說,生活中必須處處有秩序感,秩序感是我可以仰仗的東西,可惜,秩序感並未轉譯成整齊的生活工作環境。自閉症者常有這種矛盾的特點,在我身上更明顯,我們渴求秩序與確定感,卻常常難以為自己打造。

因此,我們一旦找到可靠模式來控制日常秩序,就會緊抓不放,哪管水深火熱——食物怎麼擺盤,房間窗簾怎麼擺設,工作站的物品如何擺放,椅子如何擺正,我們都要用上那一套模式,全來自慣常生活的絲絲縷縷,我們將自己一條條捻接繫上,綁束聚攏,織就出日常運作(話雖如此,卻得看情形,往往驅使自一閃而過、一窩蜂湧上的確定感,又會迅即煙消雲散,令人摸不著頭緒)。

不過,儘管我多喜愛生活各面向都具有規律,要在我的國度裡建立秩序,我還是做起來勉勉強強。對我來說,撒滿各處的書籍與文獻,還有女王級「地板衣櫥」,不過就是個方便順手的布置,我可以迅速找到東西。然而,這點同時好似芒刺在背,我生活其他方面確實過度有序,在最重要的空間卻不見秩序,雖然一部分的我適合將所有東西丟得到處都是,強迫症卻也會湊上一腳,與存在於他處的那位有條不紊的小蜜,一起厲聲要求房間保持整齊。說我是有條不紊的人,結果臥室長成這樣,感覺起來好像在說謊(我就是沒辦法說謊)。這種固有的不一致讓我不知所措,像頸部扭傷,不同部位不對稱地互相對峙。

我自己對於秩序的需求,媽媽對於秩序該有的印象,我本能覺得有效率的環境,在這三者之間,我陷入拉扯交戰。這種衝突還是在如何創造「整齊」空間的問題之前就有的,我腦袋裡永無止境的排列結果接二連三投來,往終點前進的路線又五花八門,我哪知道客觀來看「整齊」實際上長怎樣。我一開始嘎吱作響地咀嚼那些排列結果,心就開始如葡萄乾般皺巴巴,焦慮全速旋轉。

思緒阻滯。類似自閉症者面前橫亙的難處,通常不是沒想法,而是太多想法。我們揣想所有可能的整理方式與組合,彷彿沒有濾鏡的廣袤風景,通常會讓我們坐困於中間地帶,無處可逃。就是自由度太大又選項太多可以用來組合,從各個角度以絲線拉扯著你這只人偶。

所以,沒錯,你可能已經推測出來了,我覺得要讓房間整齊好難——真的好難。到現在還是一樣,每座生活空間與工作空間一般都是書滿為患的狀態,雖然說,要是有人移動什麼東西,打亂我那有序但不堪一擊的失序感,我可會瘋掉。你大概知道這種感覺:你整理桌面的方式,別人可能不懂,但就是對你有用。我們休完假,回辦公室上班,必定知道有人坐過(和搞亂過)我們的椅子,而且只要有意料之外的事情擾動原本的慣常作業,無論事情多小,當天也一定不順心。就算是熱愛驚喜的人,內心深處也需要秩序存在。

更糟的是,我媽每三天就會回來探訪一次,所以我知道我得做點什麼。你聽到應該不會驚訝,我沒有去詢問誰該怎麼改善居家環境,也沒有直接把地板衣櫥裡的東西一次塞進真正的衣櫥裡(附帶一提,這樣沒用),而是翻起科學課本,確切來說,是《物理化學》(The Elements of Physical Chemistry)這本(最後在瑜伽墊下翻找到,就跟你說這方法管用吧)。

本書沒教你怎麼整理房間,卻囊括了更重要的觀念,我們都該澈悟:「從失序之中創造秩序需要能量,在熱力學上視為不利〔此為自然發生且未提供額外能量之事,像是冰塊融化〕。」可不是嗎?光想到要整理就很痛苦。

這就是我問題的根源,也是大家都得戮力建立秩序、維持秩序的原因,你對整齊乾淨的需求,想和這宇宙快速鬆散的本質一爭長短,基本上就是不自然的狀態。事情逐漸失去秩序,才不是隨機發生,就只是分子物理學的命運。

徹頭徹尾就是人類與自然的戰鬥。我們砌牆,只看到牆逐漸坍塌。我們為建築物油漆,知道油漆終究會剝落,必須重漆。我們整理物品,深知不定期整理的話,不久後又會亂成一團。

在生活中所有建立秩序的努力,無論大小,遲早都會耗盡,代表得一而再、再而三從頭來過,消解失序狀態。正如《物理化學》所述,建立秩序需要能量,摺衣服、洗碗盤、刮鬍子皆然,或者,就我的情況,摸索如何在日常應對中遵循「規則」。

所以下次你又在挖空心思,費勁讓事情往希望的方向去,別怪自己,怪熱力學吧。不僅如此,你還得了解,熱力學對於我們安排生活的方式也設立了制度。你可以享有秩序,唯得消耗能量;而無論你規畫多縝密,所建立的秩序終會逐漸逆轉。

追求有序生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體悟到自己並不是孤立而行,整個世界依循分子物理學運作,我們都必須在其中摸索,代表勢必得接受某種程度的失序。你必須接受挑戰,進入戰鬥,適度妥協─首先就從你對完美有序生活的概念著手。

▶▶ 閱讀更多 卡蜜拉•彭《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閱讀筆記
【書評•新詩】陳育萱/讓靜與鬆的韻律擺渡日常
《小遷徙》書影。(圖/聯合文學出版社提供)
推薦書:曹尼《小遷徙》(聯合文學出版)

韻律起伏,顏色收放,決定了讀者如何進入一首詩。曹尼最新作品《小遷徙》提供野盪的途徑,使人透過詩作深浸渲染,在色彩音聲流動中,獲得靜寂片晌。「靜與鬆」是這本詩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感受。光影塗擦萬物,讓出時間流轉在水田農事,詩作詩友,畫家導演,鳥獸草木吸吐之間。讀者會在〈錄音師的靜寂旅程〉、〈拾羽人〉、〈山羌之夢〉等作品被靜默之美擄獲,也會於〈詩社同仁〉、〈靜坐〉、〈靜力學〉裡「與一隻蟬對坐/沒入深邃人群」。

然而,詩中予人體察到的靜不代表毫無動靜,讀者能自中感受一種日常加速,拋移場景方式如露如電,復返你我的都市經驗:「窗外風景依舊幽暗/一站接過一站/電光火石/每個人低頭/滑自己迴光的臉」(〈帶蝸牛坐地鐵〉)。抑或引渡自然景致,舒展易被忽略的變化,靜默揭示生命韻律:「銅色清晨/青蕨伸出皇冠/順著中低海拔滑坡/闊葉林稀疏/谷底有座小水池/足以收納/生命自轉的漣漪」(〈山羌之夢〉)。鬆,讓色彩流動從容,空靈特寫著:「永晝留縫隙/悟出另一夜/長長朝下季/遞一枝新綠/朗朗空明」(〈長冬〉)。亦充分掌握事物本質,召喚出「夜窯灼灼/當看見四百五十顆星塵/澆淋如釉/低溫燒製/一整晚瓷盤」(〈失夜記〉),讓夜空的存有,再次嶄新。

靜中不失速度,卻不顯得逼仄;粼粼鬆開依有骨架嶙峋,透過飽滿音畫,立體每首詩。故而讀曹尼的詩經常使人想起電影製作中一項專門技術Foley(擬音)。凡欲創造逼真的環境音極需藝術想像力,而曹尼致力經營幽微的日常聲音遂產生了作用,它牽引出觀者內在畫面,與詩作互涉成為內在音響——「我的血液順著銅管/琤琮而迂迴/體內凹凸有致/收音和餘響平衡/連一絲嘆息都恰好」(〈聲景III:肉身演奏廳〉)。另一趣味則是,讀者感官靈動開來,視覺亦經常不自覺翩躚為聽覺,如:「青禾苗展翅/嗷嗷待哺/在一野角落低鳴/水以清淺/漫過爪印」(〈水田紀〉)。

時時調整挪移韻律、音聲、光影、色彩的過程,或許才能從日常擺渡至想像,自此岸遷徙到彼岸。曹尼夾藏在詩中的遷徙與擺渡,暗示人類面對時間無從回頭的現實。但藉由詩,此生遷徙亦能「乘坐氣流抵達清明/輕如紫斑蝶/再也沒有邊境屬於誰」。

 
培養討好性格 不踩團隊合作地雷
在職場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會影響工作能否順利推動,如何討人喜歡?在團隊中如何與同事互動,什麼地雷不能踩?懂得其中微妙的心理學,將會讓你更能快樂工作。

藏王樹冰 一首華雪漫賦的詩畫與夢幻
前往日本東北賞雪,藏王樹冰奇觀是絕對不容錯過的。二月深冬來賞,抵達前的沿途雪景令人恍若走入畫卡般之空靈,日輪在針葉林間朦朧隱約,猶如躲在紗帳內的姑娘含羞見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