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全球又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幾乎將全球經貿地圖重新洗牌。貿協與美國在台協會(AIT)攜手出版「供應鏈重組的領航地圖」一書,對於未來供應鏈重組,提出「七、八、九策略」。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指出,各國將加倍重視戰略物資自給自足,包括醫療、通訊,甚至電動車電池產業,都會重組形成區域生產中心,台灣不僅不會缺席,更占舉足輕重的位置。
貿協在「供應鏈重組的領航地圖」指出,為了讓供應鏈具備韌性、可敏捷因應各種危機,分析包括北美、歐洲、中國、東南亞等「八大領航地圖」、點出要掌握的「七個關鍵密碼」及智慧化、基礎建設、人才、頂尖技術、破壞式創新等「九個夥伴領域」。
書中歸結出四項因應策略:數位轉型與創新,以適應新常態、串流平台與預測需求;信任與國際合作,建構可信賴供應鏈,並加強關鍵產業鏈結;布局區域化供應鏈,建立區域製造中心;注重ESG策略,導入供應鏈布局決策與物流風險評估、建立碳足跡追蹤與勞動條件檢視等。
黃志芳於本報專訪中指出,在美中貿易戰之下,產業開始調節長鏈到短鏈,再從全球化轉為區域化生產,緊接著疫情爆發,比地緣政治因素來得更快、更急、更無法協調,區域生產中心更刻不容緩,每個區域都開始想辦法自給自足。
而在疫情之下,包括醫療、通訊產品與原料等,電動車用的鋰離子電池都成為各國重視的戰略物資,未來必定會形成區域化生產;而戰略物資之外的產業,也會盡量接近市場。
黃志芳指出,未來中國和東南亞仍會是最重要的全球生產基地,台灣則扮演供應鏈關鍵的整合者與管理者。他也強調,目前美、中是「G二」,但歐盟即將成為「G三」,例如電子業、自行車產業,都在歐盟布局插旗,台灣已經注意到此趨勢,今年將積極加強與歐盟的連結。
其他例如印度、中東區域,將以電子業的聚落為主;美洲會以墨西哥和巴西作為區域化的生產重地;非洲也正在努力經營消費性電子、汽車零組件與機械產業等。
國發會官員表示,供應鏈重組將出現長鏈變短鏈、非紅供應鏈、區域化和政府的角色強化等趨勢,台廠除了加速移轉既有供應鏈,也必須合作建構新興產業供應鏈。政府將透過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等作法,提供政策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