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3億人失眠 睡眠經濟逾千億元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3/22 第489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3億人失眠 睡眠經濟逾千億元
林毅夫:2030年大陸經濟體量或居全球第一
林毅夫看趨勢/經濟體量將成全球第一
兩岸專家攜手 知青茶園起死回生
「台青第一雲家園」 拓展網絡渠道
台農赴大陸 做綠色農業推廣者
劉世錦: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減量、低碳、安全 陸鋼鐵業3挑戰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編輯小語
3億人失眠 睡眠經濟逾千億元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2021運動與睡眠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大陸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中國大陸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當「失眠大軍」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時,「睡眠經濟」也隨即應運而生、走俏市場。另據央視報道,中國大陸睡眠產業的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人民幣,下同),2030年將會突破兆元。

中新社報導,線上助眠產品成交額也連年增長,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0線上睡眠消費報告」顯示,臥具床品、改善睡眠類保健品、助眠科技產品等線上成交額呈穩定增長趨勢。在購物平台上,隨著市場擴大,助眠儀、助眠香薰、蒸汽眼罩、隔音耳塞、助眠枕頭等各類「睡眠神器」層出不窮,且銷量不俗。  

不少企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向「睡眠經濟」,市場不斷出現出各類「睡眠黑科技」。各大助眠APP可播放催眠音效,還能記錄鼾聲夢話、監測睡眠深度和質量;「晚上好」牛奶、助眠飲料上線,瞄準安神、助眠功效;「頌□音療」助眠瑜伽服務等

隨著睡眠障礙日趨明顯年輕化,健康管理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重視,年輕群體為睡眠買單的意願也更加強烈。上述「2019-2020線上睡眠消費報告」顯示,「95後」用戶睡眠消費成交額增長最高,他們更多是出於提高工作和生活狀態的需求進行睡眠消費。

「過去我們接診的病人以老年人為主,但現在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前來治療失眠。」寧夏寧安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李賡表示,該睡眠醫學中心去年門診量為13000多人,前來諮詢、治療的患者中有不少年輕面孔。

「如果一周超過3次失眠,且狀況持續一個月,建議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李賡認為,助眠產品、藥物在購買時應科學對待、保證安全。「很多患者的睡眠問題其實源於精神、情緒方面的障礙,失眠只是其中的一種症狀。」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是治療睡眠問題的最佳藥方。

 
林毅夫:2030年大陸經濟體量或居全球第一
記者羅印沖/即時報導/聯合報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時表示,若中國大陸可在接下來的10年中,每年實現5%至6%的經濟增長,一直到2030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將成為全球第一。

他表示,若中國大陸在接下來的15年,可實現5%至6%的經濟增長,到2035年時,中國大陸將實現設立的目標,相比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增加一倍),那將是人均2萬3000美元的水準。

據澎湃新聞報導,林毅夫此前在北大國發院發表演講時說,到2035年以前,大陸應該還有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但他同時強調,所有增長潛力不一定要全部發揮。

林毅夫當時時出,大陸要實現高品質增長,必須解決環境問題、碳中和問題、城鄉差距問題、「卡脖子」問題等,這些問題必須應對,但有8%的增長潛力,實現5%到6%的增長,應該還是遊刃有餘的。

 
林毅夫看趨勢/經濟體量將成全球第一
記者羅印沖/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時表示,若中國大陸可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每年實現5%至6%的經濟增長,一直到2030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將成為全球第一。

他表示,若中國大陸在接下來的15年,可實現5%至6%的經濟增長,到2035年時,中國大陸將實現設立的目標,相比2020年人均GDP翻一倍,那將是人均2萬3,000美元的水準。

澎湃新聞報導,林毅夫此前在北大國發院發表演講時說,到2035年以前,大陸應該還有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但他同時強調,所有增長潛力不一定要全部發揮。

林毅夫當時時出,大陸要實現高品質增長,必須解決環境問題、碳中和問題、城鄉差距問題、「卡脖子」問題等,這些問題必須應對,但有8%的增長潛力,實現5%到6%增長,應該還是遊刃有餘的。

 
兩岸專家攜手 知青茶園起死回生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距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縣城約40公里,有一片連綿起伏的茶山。「這片茶園是兩岸農業專家攜手農業科技賦能的成果。」知青茶園負責人吳海晨說,採用台灣知名專家陳信佑研發的復合微生物肥(功能性碳源肥)和實施生態全營養栽培管理技術後,茶園已煥然一新。

中新社報導,2年前,已有50多年歷史的知青茶園因長期缺乏合理管護,茶園病蟲成災、嚴重缺肥、產量低,屬於典型的老式低產棄管茶園。2020年1月,海峽兩岸農業發展研究院與貴州銅仁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著力推動銅仁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並以海峽兩岸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先承包銅仁市石阡縣的知青茶園進行示範管理,助力茶園產值倍翻。

吳海晨表示,2017年成立的兩岸農研院落戶在華南農業大學,近兩年時間裡,先後組織兩岸教授專家、企業家近300人次到貴州進行調研。

目前,在生態全營養栽培管理技術的科學管護下,知青茶園一年四季都有茶可採,在貴州多雲霧天和陰雨天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採摘茶葉,每畝成品茶產量可達450斤。

吳海晨表示,復合微生物肥是台灣陳信佑團隊歷經20多年,不間斷精心研發而成,能促進茶樹細胞活化、年輕化,具有延長茶葉的持嫩性的功效,可比擬是植物胎盤素,能激活植物細胞再生並改善細胞的氧氣供應,同時還具備土壤改良功效,復合微生物肥已在中國大陸10個省份選擇16種作物進行試驗。

貴州與台灣因同處北緯25°,地形地貌和生物生態具有多重相似性。不少兩岸農業專家認為,貴州作為大陸茶園種植面積最大的省,攜手探索貴州茶葉提質增效之路,對推進兩岸農業合作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為推進兩岸農業融合發展,兩岸大專院校攜手成立不少專門的研究院,如海峽兩岸鄉村振興研究院等。

 
「台青第一雲家園」 拓展網絡渠道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台青第一雲家園」創始人李正能在福州從事英語培訓教育行業已超過20年,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在閩台青的線下教育課程受到影響。雖教學計畫被打斷,但李正能認為,這也是一個新的機遇。

中新社報導,疫情下,李正能成立「台青第一雲家園」,致力於幫助在閩台青拓展網絡渠道、轉型發展。目前,該基地已入駐包含李正能在內的16位台青。

劉宗鑫來自台灣新北市,是高爾夫教練。林俞青來自台灣台中,是鋼琴教師。去年6月,加入「台青第一雲家園」。夫婦倆認為,大陸比台灣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他們與李正能一同打通線上線下的區隔,加速線上教育發展。

在疫情影響下,劉宗鑫的室內高爾夫教學被迫中斷,他將精力轉投於線上教學,他還開設一門免費的「教人如何自學高爾夫」課程,他希望能普及高爾夫運動,讓更多人愛上這項運動。林俞青表示,「線上可以變成我教學的輔助渠道,而線下,在音樂技巧方面可以更精專一些」。

來自台灣的竹笛教師柯承妘在疫情期間錄製竹笛影片,通過「台青第一雲家園」為網友普及笛子的演奏知識,反響甚佳。柯承妘說,「互聯網+教育」線上教學的方式,是一種很好的趨勢。

「線下教學局限性大,而線上教學,一名教師就可輻射到好幾千甚至幾萬的學生。」李正能說,計畫下周開始幫助在閩台青製作短影音並投放在抖音平台,「幫他們引流客源」;短影音投放計畫之後,還打算幫助他們搭建線上課程。

「未來的教育,一定要加上互聯網的元素。」與過去不同的是,他還計畫將線上的教學課程引進到台灣,投放在Youtube、Facebook等平台。

「台灣在早教方面有很優秀的教師,未來我們平台不局限於現在的課程,還可以引進親子課,例如講授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課程等等。」

 
台農赴大陸 做綠色農業推廣者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我在大陸農村創業期間,感受到農村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綠色有機農業愈來愈得到人們的認可,希望更多的台灣同胞扎根農村創業。」來自台北的陳文仁受訪時表示。

中新社報導,陳文仁來自台灣台北,2015年,他將台灣的優質菜種和生物有機肥引進雲南昆明,和當地農民一起做起了綠色有機蔬菜的種植。「當時有機農業在當地並不普遍,農民接受程度不高,我就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給他們講解有機農業知識,慢慢轉變觀念。」陳文仁說,從種子挑選,到育苗施肥,他手把手地指導當地農民。

「農業是台灣同胞創業的一個重要領域,特別是綠色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陳文仁表示,零農藥零化肥種植出來的綠色有機果蔬不僅健康,且對農村環境的治理也有很大的幫助,他會一路堅持倡導這一理念。

在合肥市廬江縣台灣農民創業園,來自台灣桃園的呂理佑是合肥廬江綠世代農場經理,作為一名病蟲害防治專業的博士,2015年,他與團隊另外兩位台灣青年博士到合肥做農業技術推廣,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我們用了三年時間來改良土壤,再將台灣特色的農產品引入到安徽。」呂理佑說,農場的主要農作物是有機果蔬和有機稻米,種植過程中只用有機肥,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農場的產品一經面世,就受到歡迎。

呂理佑表示,2020年對農場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先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160畝耕地和10000平方公尺的大棚完全被洪水淹沒,損失慘重。

目前,呂理佑管理的農場已經恢復種植果蔬15畝,其餘土地也正在進行土壤調整改良,計畫恢復種植旱稻60畝。

呂理佑表示,「農林22條措施」推出是個好消息,特別是融資便利、投資經營、研發創新、開拓大陸內銷市場等方面。「我們農場因洪澇災害影響,現在也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新政策能讓我們在資金貸款方面獲得更多支持。」呂理佑說。

 
劉世錦: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從全球範圍看,城市群正成為各國增長中心、創新中心。在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國大陸也將城市群當作重要引擎,著力布局城市群建設。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打造城市群要使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充分流動,應加快土地制度和城鄉人員流動的改革。

中新社報導,劉世錦在20日至22日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上,作上述表示。劉世錦表示,城市群建設與中國大陸的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關。城市具有聚集效應,而都市圈、城市群相比於其他城市形態具有更高的聚集效應,能夠產生更高的生產率。

打造城市群就是要實現資源的聚集,劉世錦表示,實現城市群的聚集關鍵要使土地、人員、資金、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而充分的流動。充分流動之後才能進行要素組合,最終提高生產率。

「目前農民的宅基地在集體組織內部可以流轉,但真正大量的需求來自外部,包括縣城、省城、大城市,甚至還有國外的需求。此外,很多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住房、基本公共服務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多大城市的退休人員想到城郊或者鄉鎮生活,因那裡的空氣更好、房子面積更大,但城裡人下鄉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農民留在城市更難。」劉世錦說,應加快土地制度和城鄉人員流動的改革,推動城鄉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他指出,目前大陸一些地方出現「空城」,人員、資本等要素的流動有自己的規律,無法強制規畫,打造城市群必須尊重市場的規律。

劉世錦表示,在城市群建設之前一定要做好規畫,尤其是空間的規畫,要符合城市發展規律,關注人口的流向。讓市場在空間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人口流向決定土地資源、建設資源的分配,決定財政資金等公共資源在區域間的分配。

 
減量、低碳、安全 陸鋼鐵業3挑戰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2020年在疫情等特殊因素影響下,中國大陸粗鋼產量首次突破10億噸級大關,占世界鋼產量占比升至57%。這一非常規的高速增長讓鋼鐵企業利潤回升的同時,也引發一些行業冷思考。

中新社報導,自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噸開始,中國大陸已經連續25年保持世界鋼產量第一。「2021(第十二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20日在北京舉行。多位專家表示,大陸鋼鐵業發展仍面臨減量、低碳、安全等三大挑戰。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坦言,鋼鐵行業今後重點要在品種質量、低碳、綠色智能化方面加大投資,實現轉型升級。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李新創提醒,要冷靜看待當前鋼材消費高增長,它可能導致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難度增大、新一輪的供需失衡、鋼鐵行業的投資過熱以及資源保障的難度加大等問題。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表示,要堅決壓縮鋼鐵產量,確保2021年全面實現鋼鐵產量同比下降。

李新創指出,從全球範圍看,鋼鐵行業每年直接排放26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能源系統排放總量的7%,超過了所有公路貨運的排放量。作為鋼鐵產量全球最高的國家,中國大陸的壓力不言而喻。

專家認為,要想實現全部行業的碳達峰,鋼鐵行業必須「走在前面」。此外,中國大陸鋼鐵行業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過高,需採取措施保障行業發展安全。

胡文瑞指出,2020年大陸鐵礦石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鐵礦石價格更是創8年來新高。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上漲,再次凸顯中國大陸鋼鐵行業產業鏈,特別是原料供應鏈的脆弱和不穩定,嚴重制約鋼鐵行業穩定安全發展。

 
有專業技能就能當領導者?研究:情緒調節力才是關鍵
「自我領導」重在情緒與時間管理,調節生活與工作中能量的落差,引領自己朝期望的目標前進。從調查結果可知悉,有超過五成的受測者認為「領導自己的人生方向,擁有合適自己的生活模式(55.5%)」最符合自己對於領導力的想像,這亦是將領導力推己及人的過程中,最重要且基礎的一環。

穿越時空重返日治時代 日式建物內用餐刷抹茶
中式樓閣建築、荷蘭時期城堡、日本風格老宅、美援時期軍官宿……台南,除了美味小吃,也充滿著吸睛的時代建築。春暖花開的時節,好好地放鬆,賞景、美食、採果、泡湯!在台南,可以欣賞到歷史多元文化在這裡融合、發亮發光,得以沉湎古風也可以享受文創魅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