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補習風氣盛行下,孩子所經歷的苦難!提升耐挫力,留給孩子的最大資產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4/04 第132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補習風氣盛行下,孩子所經歷的苦難!提升耐挫力,留給孩子的最大資產
經歷過眾多政治磨難的藏人,於臺灣像是身世悲傷程度相近的朋友

新書鮮讀
補習風氣盛行下,孩子所經歷的苦難!提升耐挫力,留給孩子的最大資產
圖/如何出版
書名:《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

內容簡介:想要孩子自動學習、靈活應變、擁有好的人際關係?遇到各種困難懂得找解決辦法,不輕言放棄?那就請提升孩子的耐挫力!這是你可以留給孩子的最大資產!其實你自己也非常需要!

金珍妮博士在哈佛大學期間及過去20多年的美國教育資歷,接觸過數萬名孩子,發現學習能力出色、幸福感高的孩子都有個共同特質——耐挫力強。這些孩子以「犯錯沒關係,再試一次就好」的態度,應對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使結果不好,也不會被挫敗感所困擾。

金博士在書中強調,每個人都擁有耐挫力,只要從小透過反覆練習,就可以培養出堅柔並蓄的韌性。書中也會具體指導父母如何將耐挫力資質:樂觀積極、自信、情緒調節、與人友好等,扎根於孩子的生活中。

孩子日常的小小苦難、挫折時刻,正是培養耐挫力的最佳契機。

這些時刻,身為爸媽的你怎麼做呢?

˙馬克在繪畫課上用蠟筆幫愛心著色,塗到一半蠟筆啪地斷掉了,他氣呼呼地拿起另一支蠟筆,一用力就又斷了。他大喊:「可惡,蠟筆是笨蛋!」就把圖紙整個撕掉。(→「好好」失敗的方法)

˙艾希莉是好奇寶寶,不時在教室亂晃、干涉別人,看到同學聚在一起聊天,一定會上前確認:「你們在說我嗎?」「笑成那樣,是在笑我嗎?」她很害怕犯錯,非常在意別人怎麼想她(→如何認識自我)

˙「不寫了,不寫了。我才不要寫我的名字。為什麼我的名字這麼難寫啊?」(→對付難關的方式)

˙小瑟是很散漫又衝動的孩子,一個活動總是沒辦法做到最後,只要看到其他感興趣的事,就立刻轉身。他的身體會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動作。(→調節情緒練習)

˙「你真的好聰明喔。真是天才。好棒啊。」你是否會用類似話語稱讚孩子呢?這種稱讚如果濫用的話,可能會養成孩子自傲的性格。(→有效的稱讚法)

˙「媽媽,我再也不要跟小玹玩了。他不是我最好的朋友了啦。拿黏土亂玩煩死人了。我明天不想去幼兒園了。」(→調節思考工具)

作者介紹:金珍妮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嬰幼兒耐挫力專業);哥倫比亞大學幼教博士暨幼兒特殊教育碩士;15年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教師及6年校長資歷

在紐約大學主修小學教育,並在美國展開教職生涯。然而,當她試圖將在學校裡學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教育現場時,遇到了許多變數。大學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一般的教育方法論,但在教學現場接觸的孩子們各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於是她決定深入研究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針對兒童耐挫力的兒童發展碩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幼兒特殊教育碩士和幼稚教育博士學位。她充分理解為什麼某些教學方法對某些孩子並不適用,而根據兒童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孩子們的獨特性設計出最適化的教育方法。她不斷透過演講和寫作,為教師提供實際幫助,減少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差距,同時為父母提供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制定合適的育兒規畫建議。

搶先試閱:〈補習風氣盛行下,孩子所經歷的苦難〉

到目前為止我們介紹的,是每個國家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苦痛。但是在講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下,受到世俗觀感的影響,成長中的孩子會遭遇到因文化特殊性引起的困境。

過去 20 多年,我在美國諮詢過各種文化背景的父母,感受到東方的父母確實特別注重教育。尤其是近年生育年齡越來越晚,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也更為疼愛。

雖然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普天下的父母都會碰上的,但根據我的觀察,韓國小孩從小就承受著極大的學習壓力,韓國父母會在幼齡期就施行早期教育。生活中到處可見廣告提醒父母「幾歲之前一定要做」「不做後悔」等讓人不安的警語,受到這種社會氣氛影響,父母紛紛帶著年幼的孩子投入補習班的世界。

原本應該用五感自由探索世界、滿足好奇心,在該玩的時候好好玩的孩子,卻早早就坐在書桌旁開始念書。父母以培育國際人才之名,讓孩子準備程度測試,為他們貼上等級的標籤,再幫孩子安排學齡前教育、英才教育、英語,甚至是創造力、演說力、領導力課程等,知名補習班的一系列課程。

這種從小就被測試分類、沒進前幾名就等於落後的思想,無法讓孩子形成健全的自尊心。過去只會問「媽媽妳看,我很厲害吧?」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之後卻直稱「我太差了。○○更厲害。我掉到○○了」,不停地批評自己,或是表現自卑,著實令人遺憾。

自殺之所以是韓國兒童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一名,應與補習風氣盛行脫不了關係。根據統計廳發表的「兒童青少年生活品質」報告書,光是 2021 年,滿 0∼17 歲的兒童青少年自殺率,10 萬人中就有 2.7 人,為歷史新高。特別是 12∼14 歲的自殺率劇增,令人怵目驚心。

許多父母只看結果,顧著稱讚孩子的成績。而孩子也為了符合期待而努力,以繼續獲得他們世界的全部—父母的稱讚,同時也害怕自己的努力不符期待,而感到焦躁不安。

有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喜歡念書,補習班行程滿滿也都跟得上。」但孩子真的是因為喜歡才做的嗎?請不要因為孩子安穩地走在父母設定好的路上就放心。孩子是否真的在其中感到滿足、享受,有檢視的必要性。

若你為孩子定好某種教育藍圖,最好重新思考這是否真的是為他所設立、是否真的有益、是否符合實際,還是只是出於你自己的私心。若想培養孩子的韌性、耐挫力,就必須與孩子一起共同制定這份教育藍圖,畢竟實際去完成這份藍圖的人,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

孩子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期」

如果將孩子玩樂的時間全部拿掉,只會讓他感到憂鬱。在玩耍中孩子才能完全感到自由,在自由裡才能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孩子可互動體驗、掌控各式情感,並透過主導的遊戲培養主體性、計畫性、推動力、創意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而學習壓力大國家的孩童所面臨的困境,正是沒有充分遊玩的時間。

孩子除了遊玩時間,也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期」。請想想,你是不是也有過必須什麼都不做、安靜休息才能讓頭腦冷靜,或在百無聊賴下思考出做什麼比較好而湧現嘗試的念頭、萌生新的創意。孩子也一樣,可以透過這樣的放鬆過程了解自己喜歡的事物,並發掘潛能。這種放鬆期讓情緒、肉體有機會充電。而沒有放鬆期的孩子將失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發生問題時該如何解決等,深度思考的機會。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有各種體驗,一到週末就會帶著孩子到戶外活動、參與藝文賞析,或是去兒童樂園。雖然可以為孩子創造更多回憶,但如果平日的行程已經很緊湊,連週末也這麼忙碌,恐怕會產生副作用。孩子初期可能會開心,但很快身體就開始疲倦,久而久之自然產生厭倦,最後週末的活動已不再如父母所想的那樣愉快了。

反觀,已經習慣忙碌行程的孩子,或許會無法忍受靜止。這類孩子沒有放鬆期的經驗,導致他們不知如何填滿時間,這種情況下會更加依賴父母。光是在家裡待個 5 分鐘,就狂喊「無聊」,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以及做什麼會覺得有趣。長此以往將會養成不斷尋求刺激性東西的習慣。

大人需要休息或發呆的時間,才能在充電後重新開始工作;小孩子也需要釋放身體與心靈疲勞的玩樂時間與放鬆期。假如沒有保留這樣的時間,生活就會產生負面情感,或是造成身體過度疲勞和壓力過大的危險。像倉鼠一樣不停地在滾輪中奔跑,沒身於忙碌的行程中,容易引發不安、憂鬱,進而產生倦怠。睡眠不足更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均衡發展,不可不慎。

物質主義形成的壓力

除了學習壓力,韓國的孩子對於排場、物質上的理解,似乎也比其他國家的孩子快速。我們經常可在孩子的對話中聽到「你住哪個社區?」「聽說○○家有 40 坪大」「聽說他爸爸開○○牌汽車」等。這些話都是孩子直接從父母或周圍大人身上學來的。韓國社會十分看重「他人眼中的自己」,就連孩子彼此之間也常出現這類物質導向的對話,這完全是我們大人的錯。

此外,孩子可透過網路可觀看各種內容,輕易就能接觸到不同的世界。電玩遊戲實況、各種迷惑孩子目光的玩具推薦頻道,助長了孩子想要擁有的欲望。看著這些成天講著「FLEX」ヾ,然後露骨炫耀的 YouTube 頻道,他們心裡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儘管每個孩子對於該內容的接受度有所不同,但若是看到與自己身處的現實差異過大,孩子會作何感想?人格尚未成熟的兒童會陷入物質主義,用扭曲的角度看待這世界。

正如前述,孩子伴隨成長會遭遇不同的困難與挫折,而韌性強的孩子不會輕易放棄或感到挫敗,他們反而會為了克服該狀況而努力成長。韌性強的孩子的確有共同特點;下面的章節我將為大家介紹,我在哈佛就學期間作為教育顧問進行過的專案,以及在美國學校作為教師與校長所遇過的韌性強、耐挫力高的孩子們的故事,並且為你分析韌性強的孩子都具備哪些資質。

⏩⏩閱讀更多 如何出版 金珍妮《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

 
經歷過眾多政治磨難的藏人,於臺灣像是身世悲傷程度相近的朋友
圖/麥田出版
書名:《桑和朵瑪:西藏離散社群的流動與社會韌性》

內容簡介:「桑」是藏語的煙,緩慢燃燒柏木樹枝是一種祈福和淨化的儀式,「朵」是放下,「瑪」是大地或者母親,然而逃亡中的人們無法燃煙,只能定居後以替代糌粑的麵粉捏出朵瑪,奉獻給雙腳所踩的大地。

從背包客、田野調查到成為一位研究者,從一名旅途中的觀察者,進而融入西藏、印度等地的離散社群,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從流亡到共生,非自願移民的近距離觀察。這是一個外族人進入藏文化找尋自我的故事,個人「應該屬於」的國家以及「自己是誰」,總歸必須是自己的選擇。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的難民群體,西藏人是一個特殊的個案。這個群體以印度為主要的遷入地,其中包括以學校為目的地的孩童與青少年、因宗教因素追隨領袖流亡的朝聖者、出生與居住在安置屯墾區,繼而以難民身分生活的無國籍人。這本書主要描寫的就是這三群人,他們並非完全不重疊的類型,如同生命延展的方式,他們可能從一種樣態流進另一種樣態,再長出新的生存方式。

▌親身走訪,第一手眼見為憑的真實記錄

作者對西藏的興趣自二○○五年的背包客旅行後便持續發展,之後對於藏人在印度受到的抗暴英雄待遇、長期扶助且可歸化的難民地位、難民社群如何立足開枝散葉的過程特別感興趣。在西藏與印度長期觀察無國籍難民,無論是遷移或是途中的生活種種,對他們所來及抵達的地方,都有各種不同的影響,本書直面這些人的所思所想。

▌如何從他人,歸納回臺灣的自我

經歷過眾多政治磨難的藏人社群於臺灣而言像是一個身世悲傷程度相近的朋友,因此能看出對方的傷痕與韌性。國族和國族之間雖無法有真正的親密,然而在價值的認同上兩群人卻是相近的,在人權框架下受到國際社會選擇性忽略的待遇偶爾也可以聲氣相通。

流亡生活中的踏實、定居共生裡的難,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不同。

作者介紹:林汝羽 ,學識的累積來自於臺灣大學、清華大學和英國的薩賽克斯大學,曾經到印度的德里大學與歐盟的愛琴海大學短暫進修。是個寫散文與詩的文青少女,後來念了經濟學學士(副修性別研究)、社會學(中研院中國研究雙聯學位)和人類學碩士,一步步走進社會科學。因緣際會到了全球發展學排名第一的大學念書,博士學位的科目是當代重視平等正義與去殖民方法的發展學,並且在英國發展學中心從事研究。曾與南亞研究的前輩及學友合著《看見南亞》一書,長期在天下獨立評論寫作專欄「流亡與共生」。

搶先試閱:〈糌粑和釀酒〉

儘管我生動地描寫了食肉的方法,多數藏人真正的主食仍然是糧麥,配上生活環境周圍可取得的可食植物、香草、耐寒的根莖蔬菜。缺乏蔬菜的冬季,依靠乳製品、鹽和糧麥粉也能夠生存,人所食的內容與其放牧的牛隻類似。我第一次吃糌粑是在二まま五年四川理塘的牧民家裡,經常在牧場上移動的藏人需要能夠放在口袋裡容易攜帶又有飽足感的主食,把糧麥粉加入解渴喝了一半的濃茶裡,再攪和入奶油和其他調味的材料就是糌粑。因為西藏的氣候風土,糌粑的材料多數是青稞,一種需要在高冷溼氣重的環境生長的大麥。在印度山區,除非原先已經有食用糌粑的習慣,人們種植大麥的目的通常是用來作為雨季時給牛羊的存糧。大多數在印度的流亡藏人定居營區都在乾熱、靠季風雨水灌溉的平原,能夠利用河水的機會不多。流亡後的博巴改用小麥或玉米等等定居營區容易取得的作物,曬乾、磨粉、炒熟製成糌粑粉,想家的時候就捏糌粑來吃。玉米糌粑和褐色小麥粉糌粑的香味與青稞完全不同,但是加了濃茶與牛油之後一樣能夠結成扎實的穀粉團子。握在掌心裡慢慢地吃,這些主食配上乾燥氣候需要的油脂和水分、鹽,是體力勞動時方便攜帶的便當。煮熟的玉米糌粑配上酥油茶或肉湯,就是一頓有新年味的大餐,這樣的記憶還存留在許多五六十歲中老年人的記憶裡。出生在定居營區的他們可能這一生都沒有嚐過長在西藏土壤裡的青稞滋味,但家庭在貧苦的時候自己想辦法發明的糌粑卻是讓他們難忘的滋味,也是社群流亡印度的滋味。

住在南印卡納塔卡邦的藏人將做糌粑的穀粉換成了炒熟的玉米粉和小麥粉,玉米糌粑成為流亡才誕生的特殊食物,這項逐漸走入歷史的食物也乘載了藏人落地生根的艱苦記憶與成就感。藏人定居營區最粗放的作物就是玉米,因為不須以現金購買種子並且一次能生產大量的糧食,是早期屯墾的家戶主食。現在藏人多半不再吃這種粗糙的食物,玉米也早已轉變成現金作物,得以轉賣給收購的盤商作為飼料或者生質能源。偶然還是能夠在私人經營的小磨坊和雜貨舖買到用來做糌粑的玉米粉,有些是玉米粉和炒熟的小麥粉的混和。我在印度生活的幾年當中吃過兩次糌粑,一次是訪談時認識的青年朋友札希(Tashi)偶然看到磨坊在出售,包裝郵寄到我在德里的住處,我於是想辦法找其他材料來自己捏糌粑吃。另一次是我跟帕登(Palden)一起去喜馬偕爾邦的一個小地方訪問早已從印度國軍退休的藏人士兵,我們應邀到他的房間參觀,我指出某個中等大小、單獨被擺放在桌上的碗是否是用來吃糌粑使用的。老爺爺非常開心地遇到識貨的對象,立刻打開櫥櫃堅持要做一份(其實是非常大一碗)糌粑讓我「解解鄉愁」。我早已忘了該怎麼正確地捏糌粑了,帕登捲起她的袖子適時介入,我們一起讓那次訪談的尾聲有了充滿歡笑的反轉。

我的西藏爸爸和舅舅們習慣叫酒精為亞力酒(Arak),當他們說亞力酒的時候,有時也是在說生活變得很難取得西藏人喝的青稞酒(Chang)。這種酒其實是一種家庭飲料,據說在藏地,有從事農耕的家庭每戶都釀酒。用雜糧和青稞等各種穀物(有時也用稻米)發酵後製成的酒白濁且帶有泡沫,這時酒精濃度大約有五到十度左右,經過蒸餾後就變成清澈透明帶有一點淺灰色的高濃度酒,大概平均在四十五度以上,有些像是清酒。青稞酒是待客祭神的必備物品,也可以搭配其他食物作為冬季起床後暖身的早餐,往往在體力勞動開始不久後便將酒精揮發殆盡。喝青稞酒的時候多半是快樂、精神振奮的時候,飲酒並不是用酒精麻痺或者有其他負面意義的活動。過去一般相信青稞酒是很有營養的,因為它是糧食的精緻產品,並且隨著不同技術與氣候會有不同的風味,是能夠反映文化的社會生活角色。

製作酒通常由女性主導,從酒麴開始,使用自己家庭的配方釀出色香味不同的青稞酒。重要的祭祀時刻像是新年,藏人會用撒青稞粉做為致敬或者祝福,配上一杯酒,表達敬獻給尊貴的神明與上師。平時飲酒,慣常用中指或無名指蘸取一部分的酒灑向地面,這代表了對土地神、地方保護神,甚至遊盪靈體的敬畏──在我享受之前先感謝存在於我身畔的各位神靈。酒這個被創作出來的物質、飲酒活動與意義連帶、以性別分工、交換活動呈現的社會結構因素,都顯現在與酒相關的活動當中。流亡後再次定居,取得清淨的飲水,重新製造酒麴,能夠掌握溫度和濕度做發酵,是定居成功的證明。這個過程是對周遭環境和自身身心情況都相當敏感的,用粗糙的本地製威士忌取代是滿足功能的便捷做法,這也是為什麼在外從軍將近二十年的爸爸最後習慣了飲用亞力酒。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林汝羽《桑和朵瑪:西藏離散社群的流動與社會韌性》

 
西子灣新地景「海洋之舞」 三鯨舞動魅力晝夜
以絕美夕陽與寬闊海景著名的西子灣,近來增添一座打卡新地標「海洋之舞」,由三隻巨型鯨魚組成的雕塑作品緊臨大海,號稱是「全臺離海最近」的公共藝術,三鯨奔躍海面的生動姿態,傳達生態之美與海洋永續主題。

孕期免疫力下降?容易有私密處感染?小心!不慎感染將提高早產風險
私密處常見陰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雖並無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會增加陰道、泌尿道的感染機率,不過,確實有證據顯示,若不慎感染,將提升早產等風險,孕媽咪應保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預防感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